鲁迅说,不少人四十岁之后就不像人样。
我还是第一次听鲁迅说这么尖刻的话。不过想想我自己和周围同龄的中壮年朋友,确实存在着老气横秋,推日下山,懒洋洋无所事事虚无而哀叹的精神状态。
想当年我好几位朋友都曾是意气奋发积极进取的文学爱好者,干事有劲头,写作有激情,人生充满勤奋的精神和奋斗的快乐。可一到四五十岁,或退休后,生命状态和心理状态被遮蔽,变得灰暗消极起来,有的甚至愤世嫉俗,偏执慵懒起来,自己失却了继续奋斗的精神而玩世不恭,混天度日,甚至牢骚满腹,为老不尊讨人嫌了。
我是最见不得这样的人。我也不断警戒自己尽量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并不取决于他(她)在做什么、有什么职位和名号,而取决于他(她)的生命状态与心灵状态。人进入中老年,心中容易充塞暮气,黄昏气息容易把人变得冷漠与世故。
生命状态与心灵状态,它是可以感觉到的。休谟在书中引述过法国外交家、历史学家杜博的一段话:“一般说来,对于心灵最有害的,莫过于老是处在那种懒洋洋的毫无生气的状态里了,它会毁掉—切热情和事业。为了从这种使人厌倦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人们就到处寻找能引起他兴趣和值得追求的东西,如各种事实、游戏、装饰、成就等等,只要这些能唤起他的热情,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论引起的激情是些什么,即使它是使人不快的,苦恼的,悲伤的,混乱的也罢,总比枯燥乏味有气无力的状态要好。”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人镇静地面对真理,他就会认识到,人除了通过发挥其力量,通过生产性的生活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外,生命并没有意义。只有时刻警惕,不断活动和努力,才能使我们实现这一任务。”这就是说人要保持有生气的生命状态,就得坚持我们的“生产性的活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叩问和质疑。
四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坎。经过了青年时的奋斗,中年时的奋争,家庭和事业趋于稳定,有一定的职位和社会地位,惯看春风秋月,有了社会阅历,按理应活得更精神,更通透才好。但四五十岁又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有人极易陷入迷惘,犯糊涂,心态变得保守消极。
我常说,五十多岁,离死,尚早,继续奋斗,力欠。咋办?这是中老年人遇到的普通问题。不要这样看问题,五十多岁,这只是一人的物理年龄。还有一个心理年龄,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心态了。记得外国一位作家说过,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莫言也有《晚熟的人》的小说,说的就是中老年阶段如何沉静其心继续做事的道理,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首先是虚静其心。宁静方能致远嘛,关键是活得通透,超脱,安祥。保持人间赤子的生命状态,向往庄子的逍遥游,坚决抛弃急功近利之心,功成名就之想,我等这年龄,还是顺其自然,适性随缘的好。人一有执念就有压力,就起嫉妒心,痴贪心,名利心。还是好好享受生活的过程之美,追求审美人生。但不可无所事事,虚掷光阴,而是有所寄托,发挥爱好,每天有事干,多干修身养性的雅事,多干利国利民的好事,多干助人纾困的善事。我就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坚持读书写作,练习书法,偶尔放松一下,拉拉二胡,逗逗外孙,如此,每天忙碌,人生充实,生活挺美的。
心中有寄托,人生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易经》告诉我们无论人生处于什么卦位,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动机纯正,自强不息,所以天会佑之。孟子又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一个人的气场如果与天地间浩然正气相通相融,就会生发如春草夏花一样勃勃的生命力。
头顶三尺有神明。“倘若神不在,我们意欲何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慈悲,都会使人——神性附身。
“求其真善美,养吾精气神。”一个人只有心里有诗和远方,有一颗睿智的头脑和勤快的手脚,不断从书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生有念想,生活有奔头,变慵懒为忙碌,心宁静而致远,才能活得越来越精神。
请记住这几句话——
当你开始不断丰富自己,你想要的一切,都会因你而来。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学到的每一份知识,都将成为你乘风破浪的最大底气。
学会敞开胸怀,放开眼界,站在高处去俯瞰生活,你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洒脱。
心里藏着诗意的人,永远都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2023年6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