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03

2019-01-03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1:25 被阅读0次

    玄四、尋思品(分二科) 黃一、顯義(分二科) 宇一、黑品攝

    【復審思擇:我若於彼不饒益者,發生瞋恚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

      「復審思擇:我若於彼不饒益者」,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又分二科。第一科「黑品攝」。這位禪師在禪定裡面這樣「審思擇」,就是很認真的去思惟觀察。「我若於彼不饒益者」,說這個人以前他傷害過我,手段很毒辣,令我倒楣!我今天應該報復他,我應該觸惱他才對!「我若於彼不饒益者,發生瞋恚」,那這樣子我這個忿怒就來了,「發生瞋恚」。「便為顛倒」,我若這樣作,那我就是錯了,就是糊塗了。

      「黑品所攝」,那是有罪過的行為,有罪過的思想。「是有諍法」,這就是有煩惱的境界。「廣說如前」文,有煩惱的境界。有煩惱就有苦,有煩惱就彼此傷害了,各式各樣苦惱的境界來了,「廣說如前」。

    宇二、白品攝

    【我若於彼不起瞋恚,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

      「我若於彼不起瞋恚」,這是第二科。若是我用智慧、用慈愍心來處理這件事呢,那我就應該對於他不起憤怒。他以前對我怎麼怎麼不好,我不要介意,我對他不起忿怒,「便無顛倒」,那就沒有錯誤了。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智慧相應的慈悲心處理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有功德的,就是沒有錯誤了。「白品所攝」,這樣處理事情,都是屬於有功德的,屬於這一類的。「是無諍法」,是沒有煩惱的了。「廣說如前」。

    黃二、結

    【如是名為:尋思慈愍黑品白品。】

      這個「品」有分這麼二類。一個是有功德;一個是有罪過,分這麼二類。這個文上說是:這個在等引地,這個人的程度很高了,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在我們平常的人,總認為對我是不饒益,我就應該報復;那麼那個人對我好,他對我好,我要對他好。當然這是一般人都是這樣的態度!現在這上面開示我們:應該改變這個態度!對我好,我對他好;對我不好,也對他好。對他好,也是應該以智慧和慈悲,還不是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就是對他好這個心,不因為他對我好不好?我就是應該對他好!是沒有條件,加上有個無我的智慧,這是聖人的境界了。要向聖人學習;不應該向凡夫來學習,要這樣做。

    玄五、尋思時(分二科) 黃一、顯義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彼皆過去。我當云何能與其樂?諸現在世有情之類,我今願彼盡未來世,於一切時常受快樂。】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這下面這個「六事」的「毘缽舍那」的「差別」講過去四種了。現在是第五種「尋思時」,分二科。第一科「顯義」。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的「求欲得樂」的「有情之類,彼皆過去」,已經過去了現在不在了,已經過去,現在不見了。「我當云何能與其樂」,那個人不在了,那我怎麼能夠令他得「樂」呢?這是不可能的了。「諸現在世有情之類」,這個很多的「有情」,他沒有過去;是現在。「我今願彼盡未來世,於一切時常受快樂」。你要有這種慈愍心,要這樣學習。「於一切時常受快樂」,這是你在禪定裡這樣觀想。這樣「顯義」。

    黃二、結名

    【是名尋思諸慈愍時。】

      這就是你在禪定裡面,在時間上修這個「慈愍觀」。

    玄六、尋思理(分四科) 黃一、觀待道理(分二科) 宇一、釋(分二科) 宙一、約真俗辨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或求樂者、或與樂者;唯有諸蘊、唯有諸行,於中假想施設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這是第六科「尋思理」,從道理上來觀察。分四科。第一科「觀待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分兩科。第一科「約真俗辨」。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在修慈愍觀的時候,最後應該觀察真理,觀察的時候。「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就是能修慈愍觀的和慈愍觀的對象,這些人都放在一起觀察,都是沒有「我」可得的,都是沒有「有情」可得的。這個「有情」也是我,也是執著我,執著我是「有情」,是這個意思。

      「或求樂者、或與樂者」,或者是求樂者,就是在禪定裡所饒益的對象。「或與樂者」,就是修禪定的這個人,「唯有諸蘊、唯有諸行」,這個「求樂者」也好,「與樂者」也好,這兩種人。他們只是有色、受、想、行、識諸蘊,就是有這麼多,「唯有諸行」,唯有這個變動,變動的這個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的變化。有的時候是在人間的色、受、想、行、識;有時候又是天上的色、受、想、行、識;有的時候這色、受、想、行、識在拜佛;有的時候在靜坐,這些的。這裡邊「於中假想施設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就在這樣變動的色、受、想、行、識裡面「假想」。

      這個「假想」,就是想它都是假的,就叫做「假想」。「施設言論」,就是憑藉,依當時的一種因緣就會這樣說:這個人是在「求樂」的;這個人是「與樂」的。因為這件事給他這個名字,那麼他現在也不求樂;也不與樂。那麼他若是在那裡念佛,就是念佛者,就是隨時取個名字,而都沒有真實性,沒有我的體性,是沒有真實性。

    宙二、約因緣辨

    【又彼諸行,業煩惱等以為因緣。】

      第二科,「約因緣辨」。前面約這個「真俗辨」,沒有我!那就是真。但「假想施設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這是俗,是世俗諦。這是約世「俗」諦;約「真」諦辨。這是約施設「觀待」來解釋的。下面「又彼諸行,業煩惱等以為因緣」,而得果報這是生起的觀待。

    宇二、結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慈愍。】

      前面這一段是根據這「觀待」的「道理」。施設觀待,生起觀待道理來觀察、修習慈愍觀。

    黃二、作用道理

    【若於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慈愍。】

      「若於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這是第二科「作用」的「道理」。「若於慈愍」,若是這個人這位佛教徒,他對於這個「慈愍」觀肯努力的學習,又能「善修、善習」,一開始修的時候叫「修」;繼續修就叫做「習」。這一坐是這樣子,下一坐也是這樣子。所以「善多修習」的話,「能斷瞋恚」,就會有作用了,能把自己內心的瞋怒心,把它排除出去了,「能斷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慈愍」。觀察這個「慈愍」的法門。學習這個「慈愍」法門。

    黃三、證成道理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我內智見現轉可得;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慈愍。】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現在第三科,是「證成道理」。這樣子修這個慈愍觀,是「有至教量」,是有佛陀的法語為證的。「我內智見現轉可得」,這是現量。這樣子修這個慈愍觀「我內智見」,我內心裡面的這個智慧。這個「見」呢?「見」,有一決定的意思,有一個不可移轉的意思。「現轉可得」,我內心裡面的「智」和「見」,就是這樣子學習慈愍觀,這個慈愍觀修習到這種程度,所以叫「現轉可得」,就是現前相續地這樣的慈愍觀的境界出現了,這是一個事實了,這叫「現轉可得」。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所以用這個比量,現量、比量、至教量。怎麼叫做「比量」呢?「亦有可得」呢?就是我若不修習慈愍觀,我內心有瞋恨,我就會造罪;我現在修慈愍觀,把這個瞋心斷出去了。這兩件事相比量的時候呢,事情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做「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慈愍」。

    黃四、法爾道理

    【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不應分別;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慈愍。】

      「又即此法,成立法性」,第四科是「法爾道理」。「又即此法」,慈愍觀這個法,這裡邊有「成立」的「法性」。這個法性的成立,在這個《攝大乘論》上它說一件事,它說:眾生是無始的,那麼這個眾生的世界上有佛出現,那一位佛是最初第一位佛呢?沒有!這一位佛的前面還有佛,那位佛的前面還有佛,你向前推,第一位佛推不到。這也看出來,佛來到世間度化眾生,宣揚這個慈愍法門,很久從無始劫來就有了,就是「成立法性」,很久就「成立」了這種「法性」。

      「難思法性」,這個法性是不可思議的。「安住法性」,這個法性經過語言文字上的安立,一切眾生在學習,這個法性一直的流傳下去了,就是這樣意思。「謂修慈愍,能斷瞋恚」,這上面說到它「不」可「思議」。「謂修慈愍」,你內心裡面「修慈愍」觀,就能把你內心的「瞋恚」消滅了。這件事你若問,為什麼「修慈愍」觀是會「斷」除去「瞋恚」心呢?「不」用「思議」!你不要再這樣想,就這個意思。

      「不應分別」,你不要再想怎麼我「修慈愍」觀能「斷」除「瞋恚」呢?你不要「分別」了!就是這麼意思。「應生勝解」,那麼我「不應」該「思議」、「不應分別」,那我應該怎麼樣呢?「應生勝解」,你就這樣子認識就好了。這個認識達到一個有力量的程度,不可移轉。若有人說你不要修慈愍觀,你不動搖!你還是修慈愍觀,那就叫做「勝解」。如果有人說:你修慈愍觀沒有什麼好處。那你就不修了,那你那個解還沒到勝解的程度。「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慈愍」,這前面這一段「法爾」,這個「法」就是那樣子,這就是自然的意思。

    地三、結

    【是名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六事差別」是所緣境;「慈愍」是能緣。這個毘缽舍那就是:「慈愍」的「毘缽舍那」是能緣的;「六事差別」是所緣的。所以和合起來這個句子,就是變成這樣子。「是名勤修慈愍觀」的人,它有「六事」,有「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毘缽舍那」。
    (2019.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h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