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眼科医生 。而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摘下自己的眼镜给你
戴上吧,他说,我已经戴了十年了,很管用,现在送给你
可是你戴了之后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
“太可怕了!我什么都看不到”
“怎么会呢?”医生说,“我戴的时候很好啊,你再试试”
“我试过了,可是眼前一片模糊”
“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医生恼羞成怒,“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下一次你还会再去找这个医生吗?我想一定不会,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无法让人信任
同样在我们人际沟通中,我们经常也会像这个医生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比如
“宝贝,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我知道不容易,可我会尽量理解”
“可是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一定会觉得我很傻”
“不会的。告诉我吧,宝贝儿。这个世界还有谁会比妈妈更关心你呢?妈妈就是想让你开心,可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那好,我说实话,我不想上学了”
“什么?”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你不想上学了?为了让你上学,我们做了那么大的牺牲,接受教育是为了你的将来打基础。如果你想你姐姐那样用功的话,成绩一定会好起来,那样你就喜欢上学了。我们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一定要安心学习,你有这个能力,可就是不愿意用功。要努力,要积极向上才行啊”
沉默
“说吧,跟我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
而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知彼解己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种转变,因为我们常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候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作出回应,即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四种自传式回应
在生活中,很多人总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做如下的回应
价值判断——对别人意见要么接受或者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这样的回应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沟通,甚至带来关系的紧张。
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应该听他说话,也就是说先诊断,后开方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使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你的情感账户。感情是你的移情能力,说明你能够通过交流迅速了解他人情感。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及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能力。
即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并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见解
移情聆听
有效的沟通,建立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而移情聆听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首先对于聆听来说,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暴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
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要用心去体会。
这是一种巨额的感情投资
对于人来说,除了物质,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于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移情聆听等于给对方注入了“心理空气”。从而情感账户上存了一大笔钱
也要注意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即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移情聆听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去理解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事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你真心实意的为别人着想,有时甚至不必行诸言语,仅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不要心急,要有耐心,沟通也需要投资时间,要尊重对方。要想着理解别人,这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能真正且深入了解对方。你就会获得准确的信息,能够迅速抓住时间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情感账户,还能给对方提供有效合作所必需的“心理空气”,如此,深入了解彼此时,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大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