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训课堂,第一位老师与家长的互动,和对案例的处理方法,赢得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和信赖,那么第二位老师讲的会怎么样呢?
第二位老师讲话挺幽默的,所以将一个家庭例会的内容讲起来很生动。
一开场老师让大家看看是否知道家庭例会的流程,有没有问题?结果几分钟看过后没有一个人举手提问,这样老师兴奋地说:“没想到大家领悟率这么高,一点疑问也没有,太棒了!那这一条就可以过了。”说完大家都笑了。
接着,主要就每周家庭例会开完后的几个实施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也是提出案例,让家长们讨论,再上台讲一下自己作为家长是怎么看待这些事件的。
有一个案例是说为了让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家庭例会制定了奖励机制,每按时完成一个作业,给一个印章,一个印章相当于一元,可以买相应的礼物。效果很明显,孩子写作业提高很多,而且这周获得了21个印章。周六孩子玩游戏,被爸爸看到,爸爸生气说扣掉10个印章,孩子接着大哭,不愿意了。
这个案例是作为家长不能随意修改游戏规则,会让孩子对家庭例会的规则产生不信任感,以后不愿意再开会了。就算看到了,玩游戏时间太长,要处罚也要先开家庭例会,确定了才能执行。
第二个案例讲的是,孩子总是忘记带作业,记作业也不清楚,所以妈妈知道这个情况后很着急,当天晚上决定立刻开家庭例会。会议上确定了,孩子首先每天不能忘带作业,每天记好要写的作业,每科作业达到一个A+5。如果能保持一周,就出去大餐一顿,而且奖励他一个大号的萝卜刀。如果不能完成,就取消他周五最喜爱的足球运动。结果呢,孩子在周四的时候,有一次忘记拿作业。这样所有的奖励都没有了,而且也不能周末踢球了,于是大哭不止,妈妈看着心软了,决定奖励不给了,但是可以继续踢足球。
这个案例呀槽点比较多。首先家庭例会是需要互相沟通,在规定时间内开的。不能想起来了,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开,而且开的时候立刻明确了要整改的主题,一看就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容易形成抵抗心理。再看这个会议的内容,对孩子的要求过多了,而且每一项要求都挺高,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全部达到有些困难,如果达不到,那么所有的奖励都没有了,包括自己最喜爱的,原本有的活动。其实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很难做到一周坚持不懈,这么自律的完成所有的任务,并且都要达到最好的状态。我们自己都不能达到,为什么要求孩子达到这么高水平呢?还有关于奖励大餐,就不说对不对了,关键看那个大号的萝卜刀,这其实是个有危险的工具,学校已经提示家长不要给孩子买这种有危险的文具,结果家长的奖励还是大号的萝卜刀,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就很难判断谁对谁错,至少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要统一,让孩子认知起来比较容易。所以这个例会其实本身设置的内容就有些问题,以至于通过家庭例会为孩子养成优秀的规矩和习惯,也不能有效的达成目标。
家庭例会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如果家长不会借用家庭例会的优势,自己太武断专行,把期望值放太大,那么这个例会就失去了民主、公平以及轻松的气氛。那么,在这个例会上通过的内容如果一直无法执行,下次大家对开例会的热情就不会太高。所以一定要按着流程来做家庭例会,先进行致谢和感恩,再提出建议和改善流程。然后再提出奖励方案,而且建议不能光针对孩子的,还得有孩子能针对父母提出的改进意见。
通过老师的分享,其实我收获还蛮大的,比我刚来这开会时的心态要平和很多。突然觉得我虽然看了很多书,应用了很多方法,很有可能在应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有失误的地方自己没有反思,而总是抱怨孩子没有守规则,也许我自己就是那个经常破坏规则的人呢,所以我决定按照老师的方法再把家庭例会拾起来,哪怕人很少,也要正式的每周开一次会。并且要经常复盘一下例会产生的建议,落地情况到底实施的怎么样?实施的好的和不好的,都要作出分析,以便下次例会再改善策略,做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结果,共创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