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年,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这几天在我们的战友群一直在学习古典老师的“断舍离”。很早之前我就听过这个概念,但是关于具体的方法却不懂,直到最近我的微信总是提醒我内存已满,请及时删除,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看待这个问题。
生活中的我们总会遇到一大堆的事情需要处理,有时候却理不出头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懂得去选择“舍弃”一些东西,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很重要,结果什么也做不好。就拿我自己的例子,电脑里储存了很多文件资料却懒于归纳删除一些重复或相近的资料,结果导致每次找资料都浪费时间。家里的衣服有一些,最近几年一直没穿,但是我平时不懂得整理丢弃,看起来衣柜总是塞得满满的却又找不出合适的几件衣服。感情生活中我曾经也是一个不懂得舍弃的“完美主义者”,我总想找到那个符合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另一伴,可事实是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便我自己也存在很多缺点,这个世界根本也不存在完美,而前几年的我不懂得取舍,最后成了剩女。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选择困难症呢?这就要学习“断舍离”的策略。古典老师在专栏中讲到, 在我们清理物品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所以,考虑的重点不是“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而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服吗?”从重要程度的维度来讲,一个物品是因为有价值而对你有用,而不是因为它便宜、打折或有赠品;从时间的维度来讲,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 ;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未来有用的。其实,断舍离的原理非常简单: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其次,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减少是第一步要做的,一切从扔东西开始。所以,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阻力最小,比较容易开始。比如,对于放满食物的冰箱,你只要从好吃/不好吃,想吃/不想吃的标准衡量就好了。而在准备开始之后,要聚焦到一个场所,一个短时间。比如,你今天打算花多长时间在断舍离上呢?一开始不用贪多,比如用半个小时好好收拾一个抽屉,收拾到让人一看就神清气爽的程度。只要你开始做,结果就会越来越好,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另外,有3个小技巧帮助我们更好更聪明的舍弃。第一是利用网络APP转手。比如闲鱼就是不错的方式,你不想要的东西,可以很方便地卖给需要的人。很多东西对别人比对你更有价值,卖不是为了赚钱,是一种选择更好主动的手段。
第二是举办清理人生的聚会。邀请3-5个朋友一起清理大会,收集物资,开一个小聚会,邀请朋友一起来参与。既可以传递理念,也可以增进感情,人和物各得其所。
第三是每天扔一件东西。你可以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丢掉或送掉1个小东西,至少坚持7天。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难,舍不得,到后边我们可能会越送越爽。因为随着家中物品的减少,那些和物品一起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将被清除,最终将“诱发难以言喻的美妙感”。
最后,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商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做到极致就是零库存,沃尔玛就是零库存的高手,货架上的每个商品,都会在差不多卖完的时候及时补充,节省了大量入库、管理、出库的费用,所以货品最便宜。
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的意思是——降低你的人生库存量,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所必需的物品。 而且要求总体数量(库存)保持不变,一次买入的正好替换掉用过的,这样从源头上控制物品的数量。
清理的过程,就是要遏制人类那种不知不觉、在新石器时代养成的与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应。正如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专栏里提到的——这种本能在今天这个不确定、多变化、高速成长和去物质化的年代,就好像穿着盔甲的人,根本跑不起来。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时代在快速发展,只有轻装上阵,我们才能更好的奔跑起来,学习“断舍离”工作法,让我们的人生更快走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