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打开了一部台剧《有生之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79109/0dc32d0e59471f49.jpg)
说起来已经多年不看台剧,可能因为数年前已经对台剧产生了刻板印象,总认为台剧还是《流星花园》之类的台式偶像剧。
无意中打开的这部《有生之年》倒给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画风自然,小家庭的日常温馨可爱,还有台剧特有的松弛感。
台词也不再仅限于一句一句输出,而是更符合日常氛围的松散式结构。有些台词甚至没有特别含义——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并不是每句话都是有意义——比如男主在房间里写东西,画面外会传来客厅里弟弟和爸爸的闲聊。
这样的剧让观众看到了连续剧的一种新的可能,台词方面不再要求演员逐字逐句表演,也不用字正腔圆,由此营造出的氛围更贴近生活,有点像略微打磨过的家庭纪录片。
近年来林心如监制的几部新剧让人耳目一新,据说《华灯初上》口碑就不错,而这一部《有生之年》里,男主的花衬衫、连转身都很艰难的狭小厨房、男主寻死时的蒙太奇手法……都营造出松弛的黑色幽默。
在男主眼中,死并不是什么悲剧,这部剧甚至让我们看到死亡原来可以很幽默。自己的死可能会给家人增加一点小麻烦,不过对于他来说,自己的人生一无是处,与其给家人添麻烦,不如去死好了。死只是人生谢幕,或者说一场不成功的人生的终结罢了,男主甚至没有过多感到悲伤。可能他认为他的死对于家人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一直认为家人并不在乎他。
另一方面,男主侄子看到伯伯的遗书。他做了一个荒诞的梦,这个梦反映出一个17岁孩子介于孩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模糊的人生观——梦中家人肩并肩在海边站成一排,自己捧着伯伯的遗像,伯伯一把一把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每撒一次,都呛旁边家人一脸的灰。
说到男主的故事,让我想起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通俗点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成功,可能仅仅是由于我们相信自己不会成功。
男主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爸妈经营着一家早餐店,每天4:00就要起床开店,数10年如一日,家里有三个儿子,男主是老大,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家里最不受待见的那个。自己成绩不好,也不像弟弟那样,要不品学兼优,要不听话乖巧。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是爸妈最不省心的一个。
渐渐的,在爸妈一次又一次失望的眼神中,男主慢慢活成了爸妈眼中的样子。向母亲借了100万台币,去一个小岛上开餐厅,经过了十来年的努力餐厅还是生意平平,最后餐厅只能转让给别人,交往了12年的女友也甩了他。最后男主只能灰溜溜回到了家里。
本剧要探讨的不仅仅是一个41岁男人的人生观,讲述他面临挫折和失败时的经历。同时也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在有生之年,我们到底想要做些什么,才能不浪费我们来这人世走一遭?
在面临失败的时候,男主才意识到自己对未来有多迷惑,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要去哪里。而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课题,无论多少岁开始寻找都不算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