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末吹雨
大家好,这里是夏末吹雨,给大家带来最近超火,甚至于我可以评价其为我今年至今为止看过最有意义的电影——《起跑线》的影评
这部电影我刷过两遍
第一遍只是单纯去看,然后彻底被震惊了;于是再去看了第二遍,重温了很多第一遍没注意的
这里不是UC震惊部,所以这部电影确实值得一看
一、
首先,简单介绍下观影体验吧(涉嫌剧透,请谨慎阅读)
故事发生在一个狭窄的制衣店里,女主米塔和其母亲来做衣服,然后认识了男主拉吉,紧接着发生了下面的一系列故事
(ps:特别介绍一下,青年米塔的演员——桑贾娜·桑吉,是我近些年看过最漂亮的印度演员了,o(*////▽////*)q)
桑贾娜·桑吉拉吉,制衣店少东家,对米塔一见钟情,并迅速展开一系列行动——假装拉车大叔,跟随米塔逛街,下雨偷偷把伞放到米塔旁边等等
正当我以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最开始我只是闲着无聊才看的这部电影,没看过简介)
屏幕却显示:15年后
Excuse me,15年后难道要拍中年爱情故事或者婆媳大战之类的?
事实上,我想多了,接下来才是电影的核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屏幕一转,来到15年后,当年窄窄的制衣店的少东家,一转身变为大型服装店老板,并且成功迎娶了当年他的女神——米塔
两人婚后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叫皮娅,该上幼儿园了
米塔对皮娅十分“溺爱”——出门要戴头盔,穿羽绒服,涂防晒霜,用湿巾擦拭完儿童滑梯,看动画片不能超过30分钟等等
但当皮娅说出“妈妈,我都不动了”的时候,母亲米图不为所动,坚持让一个去玩滑梯的小朋友全副武装起来。
除了感受到幽默,你会不会也觉得这个画面很熟悉?它会不会很像我们的日常?我们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你要这样这样、你不能那样那样”,但是我们几乎不会停下来问问孩子:“你想怎么样?”
当然,这一切也都是为了后面米塔为了皮娅的幼儿园教育尝试百般手段的一个铺垫
他们尝试过买学区房,练习谈吐礼仪,彻夜排队,参加名校面试,学说“印nglish”,想要挤进权贵圈子,最后不得不用装穷,来换取名校贫困生名额
而最令人感动的一系列故事都发生在贫民窟的那段时间
从起初对邻居热情的不适应,到借水被拒绝,再到善良的希亚姆主动借水
从差点被揭穿假装穷人,到学会贫穷这门艺术,再到为了替主角一家“筹钱”,希亚姆冒着生命风险去“碰瓷”
从一起拿到德里文法学院的RTE名额,到莫汉最终落选,再到主动为“得到名额”的皮娅庆祝
......
太多太多的故事,发生在那短短的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面,带给我们的也是无穷的震惊与感慨
即为贫穷的生活震惊,又感慨人性的伟大
被希亚姆一家善良的举动所感染的主角一家,决定资助公立学校,并以此帮助希亚姆的孩子
当看到儿子捧着书流利地念着英语儿歌,希亚姆和妻子双手紧握、两眼含泪,喜道:“谁能想到,劳工的儿子也能说英文?”
于是,希亚姆便决定专程到学校去感谢校长,在得知学校能办好是另有捐助者时,仍然坚持一定要登门道谢。
他因此发现了拉吉是假扮穷人的真相,并决定去德里文法学院揭穿拉吉一家的行为
但万万没想到,当看到皮娅的那一瞬间,他决定放弃,因为“皮娅也是我的孩子”
早已被愧疚折磨许久的拉吉,决定主动放弃女儿在德里文法学院的读书名额,想把名额归还给希亚姆的孩子
拉吉对米塔说:“我这辈子,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公、一个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但当他对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坦白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看似刚直不阿,不收贿赂,也拒绝走后门的校长,实际上是一个将教育经营成一门生意,把手中的权力当做报复的工具的“反派角色”
故事最后也是充满了印度电影的特色——载歌载舞
在揭穿德里文法学院的真面孔之后的拉吉,决定联合当初揭穿RTE真相的老师,在开校典礼上,让公立学校的学生来参加表演
表演的曲目:《Ek Jindari》,一部震撼的作品
台下谁也没想到,那群看似一事无成,将来注定毫无成就的公立学校的孩子,能演绎出如此精彩的作品
表演结束后,拉吉坐在台上道出了现在教育的性质: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现在教育是门生意了
故事以拉吉一家决定让皮娅去公立学校读书而结束
其实还有更多的细节,恕我不能一一描述清楚,有兴趣的朋友,特别是有孩子的父母真的值得一看这部电影
二、
这部电影,不仅讲了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大家去沉思
1、
顾客是神,但老婆是至高无上的
这是拉吉接到米塔电话后,给顾客说道
这里就隐约勾画出男主拉吉好老公的形象,也是为后面听取米塔意见搬离旧市街做准备
2、
是学校还是五星级酒店
看到富丽堂皇的校园,拉吉不由感慨道
作为幼儿园,媲美五星级酒店,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特别是和后面公立学校的破烂比较起来,更显得其教育资源的浪费
3、
你知道“XX”单词是怎么拼写的吗?
每次米塔和拉吉吵架,米塔就会问拉吉这么一句
希亚姆在看到儿子读英文课本的时候,感动道“谁会相信穷人的孩子也能说英语?”
影片最后,拉吉在学校的演讲里说到一个问题,“印度人学英语,德国人也说英语,德国人说错了英语大家觉得无所谓,可如果印度人说错了英语却会遭到鄙视”,“English is India,India is English”
英语代表了阶层,这个问题很犀利,也很深刻,因为这种认识已经在民众认识中根深蒂固。
在印度,有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一些公共场所甚至只对高等级人士开放,80%的私家车主都需要雇司机开车,而且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会不会说英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以后的发展。
4、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字幕主角一家离开旧市街时,街坊的不舍
搬到瓦桑维哈的新家,与路过的所谓“上流社会”人打招呼时,所遭遇的无视
当拉吉听闻米塔准备开派对给皮娅结交朋友时,问道:“孩子交朋友要靠父母吗?”
搬家小哥插话道:“有时候就凭你开的车,这就是上流社会”
有时候阶级就像围城,外面的想进来,里面想出去
5、
有一个小细节,当米塔去问她大学同学能否替她写一封推荐信的时候,她大学同学说过这么一句
进这个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而后面咨询老师也说到
穷人的孩子在大学校是应付不来的
这里,学校就是阶级
6、
在咨询学校里面,米塔问老师:“那皮娅什么时候吃饭或者睡觉?”
老师却回复的是:“很多父母在怀孕的期间就来了”
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而所谓的培训机构老师,却只注重结果
7、
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皮娅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文她就会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他开始吸毒那该怎么办啊
如果皮娅读不了好学校,她就会孤单一个人,如果她孤单一个人,她就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如果她觉得她是失败者,她就会吸毒,如果她开始吸毒,那该怎么办啊
影片中米塔担心皮娅会吸毒的“段子”出现过多次,很多人都当其为一个笑料
实际上,在印度,有官方记录的海洛因吸食者有100万人,而没有官方记录的可能已达到500万人。 据悉,吸毒者最常注射的毒品是海洛因,丁丙诺啡和药品。新德里有60%的吸毒者共用注射针管,而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印度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据估计,2008年印度15-49岁的艾滋病感染者已高达227万名。
而这部分人里面,大多数是穷人!
8、
因为英文不好,有的父母甚至不让孩子跟皮娅玩
9、
当拉吉和米塔把自己品牌店里的奢侈品都穿在身上来见咨询老师的时候,那个老师如此说道
富人从不炫富,Less is more
中国近些年,有很多人喜欢去疯狂扫货奢侈品,仿佛如此就能证明自己是个高贵的人一样
殊不知,该行为本身便是暴发户手段
10、
咨询老师最喜欢的一个问题:你该怎么给你的孩子解释“贫穷”这个词汇
富人的标准答案很简单:
Sharing is caring.(分享就是关爱)
在面试培训机构的应试模版里,富人的最佳回答范式是:“分享就是关爱”。
但现实中,拉吉在富人区所受到的只有排挤和歧视,富人们一边用标榜着对穷人的分享即是关爱,一边抢夺着本该属于穷人的资源。但在贫民窟,穷人却用实际的行动教会了何为无私的分享,何为真诚的关爱。
11、
当皮娅多次落榜后,拉吉与米塔去质疑咨询老师
老师回复到
学校可能不想录用服装店老板的孩子
阶层的不公和歧视,在这面试失败的那一刻,再一次直接放大到我们面前。
学校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他们就不会过多关注他们的孩子的教育。
阶层的象征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原来出身、父母的教育层次,没有留过学,没有传统的贵族血统,没有知名院校的背景,已经成了孩子资格的“附加值”。
什么时候,拼孩子,最后变成了拼父母?
12、
当拉吉去找首席部长开推荐信时,却被告知,售酒许可证,持枪证,都比推荐信好办
甚至连总理办公室的推荐信都被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无情拒绝
拉吉想送钱时,却发现他前面一位父亲因为贿赂被驱逐出校长办公室
而这一切体现校长刚直不阿,不收贿赂的行为,与后面发现校长将教育当作生意时的“恶毒”,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
与此同时,回想这种行为在我们身边,甚至已经司空见惯了,你可以随处听到邻居或者亲人对买学位的事情夸夸其谈,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件多么羞耻的事,而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资源置换。
特别是再扣上一个" 为了孩子 "的帽子后,这种捐赠更显得大义凛然。
教育是一门生意,一种投资,在这件事情上,父母是不会顾什么法理的,在他们眼里,都是人情。
13、
穷人们的热情接待与上流人士的冷漠也形成鲜明对比
这世间讽刺的地方就在于,贫穷的人往往拥有着真正的善良,而上流社会的人却冷血残酷。
更可怕的事实是,不是穷才善良,而是因为善良才穷,希亚姆老老实实申请名校,按程序走,不惜碰瓷帮朋友筹钱,换来的只是被辜负;而有钱人使使手段就胜过穷人一生奋斗。上流人士也正是因为残酷才能保住自己的阶级,并不断攀升。
这并非是仇富论,只因为现存的金字塔是固定的,是位置有限的,所以这必然是一条你死我活、胜者为王的道路。下面的人想把上面的人拉下来换自己再去压迫剩下的人,阶级突破无非就是这么回事。(ps:或许这是你最终为何变成了你年幼时最讨厌的那种人的原因吧)
也就是俗称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这就让所谓的教育变成了笑话,从小教育得有礼有节,善良美好,无私博爱
到头来却是要ta去面对最野蛮的社会竞争、职场潜规则?
14、
影片最后,在下面家长不知道表演的是公立学校的学生时,也有人为其喝彩
但当拉吉挑明他们的身份时,再无一人鼓掌
所以台下家长是为节目的精彩而喝彩,还是只是因为台上表演人的“阶级”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指鹿为马”的故事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阶级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以上只是一部分矛盾,还有更多的就希望观众老爷们再去仔细找找了
三、
这部影片除了贴入人心的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的故事转折外,也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金句
1、顾客是神,但老婆是至高无上的
2、Less is more
3、Sharing is caring
4、有等级的人才有名字
5、在贫困中求生存可是一门艺术
6、因为贫穷这门课,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7、谁会用不顾生命的方式,去获得钱呢?
8、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没能选到你,是学校运气太差。
9、贫穷就这样,没有资格大悲大喜
10、政客掠夺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占领穷人的土地,就连上学的机会也被你们偷去
11、你知道你我的不同是什么吗?我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伤害别人的孩子。
12、我这辈子,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公、一个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13、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
14、即使自己变成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四、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一些不知有何深意的细节
1、公立学校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老校长,没有看到一个教师
2、最开始是米塔,后面又是米图,不知道是字幕翻译原因还是另有深意
五、
想说的太多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豆瓣上说,这部片换了人名,就是一部中国父母为子求学的纪录片。
而我爸妈,典型式中国父母,和影片中的拉吉米塔夫妻很像
为了我的成长,可以牺牲很多
但是,他们从不压抑我自己的想法,很尊重我的选择
不管是学什么,还是去哪读书
最终做选择的一定是我
虽然不说我到达什么人生巅峰,亦或者我是个什么人才
但是我至少是个于国无害,于家有利的人
所以,别再搞错了方向,上名校固然重要,我们的言传身教却更为重要。
每个原生家庭本身,就是孩子们的起跑线!
六、
与此同时,我也很好奇大家怎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你会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释贫穷?”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