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凭借我个人的认知对这三个词下一个不算精确的定义:
一、稀缺:需求远大于供应。经常说某种商品稀缺,就是需求大于供应,这时商品的价格就会抬高,变成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稀缺也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也属于这种稀缺的资源。假如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如果拿来看电影,就不能够同时用这两小时逛街或者看书,你必须做出选择。
二、选择:想要有所得到必须有所舍弃。由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不存在最好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优劣,重要的就是看你看重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因素是无关紧要的。假如你想买一套房,既想面积合适、楼层好,又想交通便利、是学区房、小区物业好,还想便宜买到,那恐怕花上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够买到完全符合你心意的房子。
选择的几个特点:
1、不存在完美的选择;2、不可逆性,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3、选择往往伴随着比较和价值的权衡;4、选择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纠结(至少我是如此,有一点选择困难),而且选项越多越难以取舍;5、无论最后选择什么你都有可能后悔;6、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7、好的选择可能产生坏的结果,而坏的选择或许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如何做出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虽然在选择方面掉过很多的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但是可能还是无法做出好的选择,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我的几个想法吧)
1、不存在最完美的选择,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妥协和放弃,主要看哪些是可以妥协的,哪些是绝不能妥协的。
2、选项越多、信息越多越纠结。比如网购如果你想买一样东西,看了不同购物网站上的商品、看了不同商品的信息、同一种商品不同家店铺的信息、不同的人的评论,纠结了几个小时之后往往就不想买了。而如果去商场或超市,选择相对少了很多,就会容易做决定。
3、不要因为害怕选择而放弃了某些可能性。4、无论最后做了怎样的选择都会后悔。关于这两点举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自己就是这样,想想都是泪啊。于是每当工作不顺心时都会想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另一个,虽然即使当时选了另一个或许也会这么想,但是主动放弃可能性总是不好的,至少要更加理性、全面地权衡利弊。不过,有那么一句话“人生两条路,一条用来实践,一条用来遗憾”,就当作是没有缘分吧。还有一句话“根本不存在什么正确的选择,而我只是努力使当时的选择变得正确”,是不是有一点励志呢?
三、歧视:歧视是个贬义词,往往意味着不平等,但是歧视未必都起到消极作用。歧视可以通过稀缺和选择来解释,三者是同义词。为了方便理解,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两个人同时竞争同一职位(稀缺),这两个人能力都差不多,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老板出于自己对于黑人的一些固有偏见(歧视),选择把工作给了白人(选择)。
歧视产生的原因:
1、人(或东西)是有差异的;2、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开始往往是排斥的,甚至是鄙视的;3、人和社会的宽容程度不够;4、歧视会让人产生优越感;5、歧视的情绪会发酵,蔓延到其他地区、国家甚至种族。
补充:罗胖在第6期罗辑思维《治不好的地域歧视》里面说,歧视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简化机制引发的,很难根除。
怎样减少歧视:
对于自身,多读书、多旅行、广交友。认识到世界的差异性,才能够更宽容地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更有同理心,在思想上不歧视别人。
关于社会:1、有组织的反歧视,如女权运动,黑人维权运动。2、通过正向宣传和立法,如婚姻法上承认同性恋的合法性。
歧视一定是坏的吗?
未必。歧视其实也是一种做选择的方法,只不过这种方法容易以偏概全且容易造成不公平,但它的好处在于歧视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成功概率。例如,美国的商业银行一开始对于选择发放贷款的人时是有歧视的,但是后来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强制银行停止歧视,全面铺开贷款范围。后来产生了全国人民都贷款消费的风潮,而一些人是没有偿还能力的,导致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只能由政府补贴。这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这场金融上的灾难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造成了冲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