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的晚上,塔塔老师带领我们就她最近更新的一个进化图进行了一次学习体验。塔塔老师的进化图主要是围绕着我们关注力的变化范围展开的。她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关注力是在事情上还是关注力在人的身上。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还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人是处于什么状态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当我遇到问题时,我的关注力是在事情上面。我的头脑中总是在这件事对与不对,应该如何而不应该如何上面盘旋。
塔塔说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要看人而不是看事,事情只是外在的表现,人才是事情的核心部分。改变外在的状况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调整好人的状态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决定了我们对话的深度、质量和层次,决定了我们在哪个频道和对方产生连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事情上时,会不断地有问题出现,我们始终追在问题的后面。感觉和需求的层次逐渐深入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当我们关注事情时,表面上看是我们希望对方好,当同时这也是我们跟对方关系的阻碍。如何突破这层阻碍呢?我们希望对方好时,我们把自我藏在了这些事情的背后,我们会感觉周遭的人都会为别人活。而生命首先应该是为自己而活,所以希望对方好是我们跟对方关系的阻碍。
平时我们可以尝试关注自己注意力的变化范围。我们关注力的变化范围决定了与孩子对话的需求层次。当我们关注事情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应该做什么,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例如做作业、看书、运动、做家务、早睡……当我们关注他人时,我们希望让对方达到某个目标。例如更优秀、更自信、更独立、更快乐、更健康……当我们的关注力在自己感受上,我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感到担心、生气、委屈、放松、开心、愉悦……当我们的关注力在需要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例如我需要被认可、被关注、被尊重、被理解、被需要……当我们的关注力在身份层面,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的人,例如我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一个好老师;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是一个有成就的人;我是一个有使命的人等。而我们需要超越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觉察爱。
当我们在自己的身份角色里面,常常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多人有交集,事实上是在自我的想象力和自己之间发生关系。如果去掉身份后,会如何对待目前的状况呢?往往是我们对自己完美角色的期待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碍。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传递的信息都存在偏差,所以我们不妨承认自己感受,承认自己的需要,传递出直接的信息,不在关系里存在拉扯,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才能给到对方尊重。
在真实的生活我们如何与孩子交流,我们可以循序渐进。
当我看到什么,直接表达出我感到怎么样。我需要对方怎么样。我需要对方做什么。绕开关注力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从第三和第四层开始入手,当对方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事情就平息了。
事实上,我们越表达处自己的担心,我们就越容易把关注力转移到自己和对方的身上。当我们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谈论自己的担心。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和感受,看看自己的谈话品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关注力放到自身和对方身上,自我释放,自我放松,表达感受,就会把自己带到此时此刻。当我们和自己连接到的时候才会和对方的内心产生连接,处于自我断开的状态时是无法和对方连接的,只有连接才会让对话起作用。
生活中最关键的是身份的自我肯定和否定的阻碍,这会导致我们在角色上失衡,如果追求好角色,会给带来很大的局限,制造混乱的模式,重复的阻碍的模式会不断发生。我们尝试去感受当我带着对自己身份的否定或者是追求自我身份的肯定时,我们会造成什么阻碍呢?
带着我不是好……或者我要成为好……的声音时候,我会怎么做?身份角色是局限,没有角色代入,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有很多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当我们内在没有做好自己角色的声音代入时,我们会更容易解决。我们不用角色驱动自己,只要单纯地基于这件事该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在无意中会追求存在感、意义感和价值感,以为只有怎么样我们才会怎么样。其实只要我们去掉那些角色代入,单纯去做事情,我们反而会同步得到那些存在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
每次和塔塔老师学习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一种透悟的清朗和喜悦,是的。我们在遇到问题作出各种反应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声音在驱动着我们去进行角色代入呢?如果去掉那些外在的角色扮演,单纯从事情和人本身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我们会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这需要在接下来的生活去不断觉察和实践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