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自他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读《求取与反思:新世纪以来全

自他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读《求取与反思:新世纪以来全

作者: 青苔居 | 来源:发表于2020-10-14 07:56 被阅读0次

看点:

意外闯进视线的书,却也颇有收获。一书囊括欧美七个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借此窥探他国的教育历史、现状与发展。

作为芬兰的全球公民项目宣言——全球教育有潜力去改变教育,继而塑造社会的变迁,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的简单适应。

纵观全球、反思自身,我们应当有怎样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

21世纪技能框架

这是一本意外闯入视线的书。原是为了查找欧美国家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青少年阶段性能力状况等资料,偶然翻到,自其间获得了不少信息。花两天半读完,录了一万多字的笔记。

此书囊括了美、德、英、澳、以色列、芬兰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源自美国民间的“赫什与核心知识课程运动”和 苏格兰的“卓越课程”,最后是洪堡和蔡元培人生履历与教育观的比较,中国传统教育的分析。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不少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比如以色列尝试用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德国务实的三轨制教育辅以渗透原则和第二条途径,终成德国闻名于世的教育分流制度和成功的职业教育;芬兰自借鉴中形成的学校体系与分流&升学模式(如下图)。

芬兰学校体系和分流&升学途径

比照中国职业教育的声名狼藉,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有社会结构等非教育因素的原因。

阅读此书,结合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PISA真是恰当的标准和权威吗?  

分析欧美国家层面教育的时候,书中反复提及PISA,似乎每一个国家都因PISA的刺激而伤痛,因为他们的孩子在教育竞争上输给了亚洲同龄学生。

对PISA有没有一点重视过度、反应过激了?

欧美孩子真的输了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芬兰教师保持了冷静和理性。

中国的PISA成绩素来不低,但可以据此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吗?

看看那些刷题到崩溃、包括睡眠时间在内的所有时间都被理所当然地剥夺掉的学生们;被高压体罚羞辱至抑郁、自残、自杀的中国孩子;因为“学习”,亲子关系极度紧张,硝烟不断的中国家庭,这难道不是关于教育的最可笑的笑话吗?

苏格兰卓越课程改革谈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

二、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评

来自美国民间的“核心知识课程运动”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值得思考。

在我看来,此处提及的进步主义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极端)自由主义教育。

赫什所言”形式主义、浪漫主义“体现出对具体知识的漠视,导致放任、放纵与平庸,能力水平下降。在中国,是在反抗高压极权型体制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极端——“文盲或半文盲的美国人不但注定贫穷, 而且也注定因为没有理解力而丧失投票权利。”对中国人,同理。

赫什所言”文化素养“在我看来近似于知识储备。

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剧变,信息检索的确方便了。有一种教育思潮在批评“死记硬背”时常说,”网上一搜就有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搜什么?如果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搜些什么都不知道,大脑一片空白,从何搜起?这种状况下,信息再多,又从何发挥TA的价值?

我以为,这是值得思考的。

人不可能在抽象中成为有素养者。

人是需要学习的,学习不仅指具体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包括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而善于和乐于学习。

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可能活得更好、活出自信与尊严,也才谈得上如其所是的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而这一切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能力无法脱离学习获得。这也是各国教育都非常重视基础的读写计算能力的原因。书中所举案例,无论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还是民间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皆如是。

芬兰 学校的机遇:实现每个学习者最大潜能

书中引门德尔松之言,“人作为人的本质特性与人作为公民的本质特性并不相和谐。”学习因此重要,因此成为现代人必须的人生旅程。

学习的确有窗口期,当然不是错过窗口期人生就完蛋了,但如果可以不错过,可以在尊重儿童个体发展节律的基础上把握成长契机,为什么要错过?

或者还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尊重儿童的成长。

特别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基于成年人的不懂得或者对某些理念的坚持,那些错过窗口期,后期发展艰难的案例,仍然深感痛心。

必须承认,基于人天然的生长规律、大脑的发育节奏、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学习离不开教育和引导。当然,这种教育不能出于成年人的盲目自大和狂妄变得独断专行,须得看见孩子、倾听孩子,需要尊重儿童的个体特质、个人尊严与他们对世界与生活的真实感受。

因为批判现行教育、特别当下中国体制教育对人的禁锢与压制,进而把教育本身、把知识学习的必要性给抹杀掉,无异于“倒洗澡水把澡盆中娃娃一齐倒掉”,也是因噎废食。

极端自由的教育等于拒绝教育。

三、学校如何良性发展?

讲到教育的健康和良性发展,无论哪个国家,政府松绑、放权,给到学校更多的自主空间都是创办好学校的必备条件。书中所举成功案例,无一不是如此。

这一部分没有涉及中国。

百年前,蔡元培曾激烈反对政治对学术自由的干预, 反对大学成为政治鼓动地。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政治最为卑污、 最为无耻, 粗暴干涉教育和司法的独立。”读至此,对比当下教育生态、社会生态,唯有苦笑。

四、再说教育的目的

欧美教育在涉及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无一不提及自我意识、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公民与责任、人权与正义、可持续发展、多元价值观,都讲到教会孩子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包括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尊重他人。

苏格兰 卓越课程原理 芬兰 21世纪能力

想到女儿曾言,有老师曾在课堂上粗暴地把所有宗教都扫入“迷信”范畴,称之为“乱搞”;想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想到唯考试、仅指向考点、基于“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信念,熬更守夜忙刷题的所谓“学习”……

我们的孩子们是在怎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又将有怎样的未来?

2004年,欧洲委员会发布全球教育宗旨:

拓宽人们对世界现实的视野,唤醒他们去营造一个更公正、 更平等、 更人道的世界。

“作为芬兰的全球公民” 项目指出,工业社会所建立起来的学校系统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社会的需求。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应该基于截然不同的知识和学习概念——

“知识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学习应该被理解为知识的创新,而不是知识的再生产”。

过去的教育往往强调对全球化趋势的适应,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的技能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有所偏颇的观点。

全球教育有潜力去改变教育,继而塑造社会的变迁,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的简单适应。

全球教育的实施者需要清晰地意识到它本身的思想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和回应那些日渐复杂的、深刻影响日常生活的力量,使学生有能力去成为个人或集体未来的决策者。

目标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纵观全球、反思自身,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

而真正的教育的目标又应当是什么?如何实现?

这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芬兰 全球教育理论范式 芬兰 全球公民能力结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他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读《求取与反思:新世纪以来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ri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