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不平庸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从历史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从1966年到1976年期间上演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1976年文革结束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转移了党的工作重心,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历史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通过这样的叙述往往只能对史实了解个大概,而对这段历史本身难以产生更直观更细致的体会。
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为背景,通过对城乡社会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与一件件故事情节的串联,都更加深刻地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谓以小见大。那是许多普通人的平凡的生活,那又是一个波折动荡的年代。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文学的魅力呀,历史在这样的文字下变得那样鲜活了,引人思考与回味。
那个忙于阶级斗争的年代,学校不好好上课,学习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整天忙于劳动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许多人对那个时代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往往都是一天天地混日子。在农村既要抓革命,又要促生产,而所谓的革命却是为了革命而革命,所谓的批判大会对于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一场凑热闹的闹剧,其中为了在双水村找出一个批判对象而将神志不清的田二拉上去充数的情节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却是饥饿。
故事的开端便是从黄土高原上那个平凡普通的双水村开始。平凡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只能接受生活的裁决。就像双水村中即使有人对革命的做法不满,也没有能耐和社会的大潮流相对抗;就像农民辛苦经营了一年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遭遇了天灾,也懊悔不了曾经付出的力气;就像作为老大年仅十三岁的孙少安为了家中的生计,只能放弃学业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就像孙少安与田润叶虽然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因为家庭条件的悬殊而不得不埋葬了这份爱情……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平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有缺憾。
当然,平凡并不等于平庸,也许我们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当生活的大剪刀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对我们的命运进行剪裁时,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出改变,去创造价值与意义。孙少安虽然为生活所迫回家务农,但他决心要在双水村做一个出色的庄稼人,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他是一队的生产队长,改革开放后开办了烧砖窑并且发家致富,还出资重建双水村小学。从孙少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劳动者的朴实勤劳以及对于劳动的艺术创作般的热情。孙少平喜欢读书,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从书中认识到双水村外面有个辽阔的大世界,并且时刻关心和注视着那个外面的世界,最终只身来到黄原开始他的打工生活,走上和他哥哥孙少安截然不同的道路。孙少平拒绝与哥哥回乡一起办砖厂,他认识到人这一生除了为钱而受熬苦还应该有些别的什么。孙少平身上有让人心生敬佩的地方,他热爱自己的苦难,不向苦难屈服,他满腔的热血与抱负正是不甘平庸的表现。
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我们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人们往往穷尽一生苦苦追寻自己的幸福,直到青春年华已耗尽,直到皱纹已爬上眼角,但却没好好想过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究竟是什么。要知道,有时候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也可以是勇敢地去战胜生活中的磨难。而磨难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接受磨难,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一生中都要经受大大小小的磨难。而我们对待磨难的态度以及从磨难中获得的收获,则会决定我们生命的高度。
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不平凡的事情,可以说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我们都是这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在同一片天空下过着各自的人生。风吹过一座又一座城市,它像是上天派来的使者,路过了花儿的绽放、叶儿的凋零,路过了许许多多生命个体的成长与改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又有多少人愿意一生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呢?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愿我们谦卑地努力着,自信地追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