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看完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进入中学后又很迷世界名著,大多数似懂非懂,但一般都能囫囵吞枣的看完。父亲是中学教师,他一天到晚都在忙活着,因为他一个人要想法子多赚点钱来养活我和弟弟。父亲书柜里的书不多但比较精,再加上那些小小的借书店(现在街上是找不到了),已能足够打发我那童年的所有快乐时光。
我们这些70后是在对黑白电视充满好奇但不痴迷的状态下长大的,有几年我特喜欢那时流行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这几乎让我在周末不上学的日子里,可以在床上从早上坐到天黑。只是没成想到了中年后,居然有了写写文字的欲望,那应该是年少的积累在此厚积薄发了吧。
那时的学习尤其是中学时代,现在想来是非常悠闲自在的,真是非常怀念那段沉迷在各类书籍的日子。然而,看着坐在我不远处在灯光下赶作业的儿子,我只能是一声叹息!他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是你步划太慢。在科技网络飞速发展,优胜劣汰太严重的大环境下,唯有全力以赴的学习,才可以成为人上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普遍愿望。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也曾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我其实还是希望孩子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拔高而拼尽全力。
每个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是天使,在那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中,它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设防的来到了我们身边,它需要不断克服自己那幼弱的心来面对世间种种。在婴幼儿儿童时期,做父母的我们当然会给予他满满的爱,每每看到那一幅幅带着孩子玩温馨的画面时,我的嘴角就会溢出笑容来,这多么的幸福啊。
孩子需要学习,并且他也渴求学习知识,需要参入到集体中去。进入应试教育阶段后,孩子的时间几乎都被硬性安排,不然学习有可能落后,在学校有可能不被同伴们同等相待。其实,这些都是父母的思想,甚至把这种思想灌输到了孩子身上。心智稍微成熟的孩子在学习上知道要用功了,课外活动与补习班一个不落了,因为孩子是敏锐的,他知道成为优等生的待遇是可以得到很多来自大人的褒奖与在人前卖弄的。当然,也确实有少数孩子从小就有了很长远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只是这真是真实的孩子自己吗!我没办法下定义。
“很不幸”,我的儿子不是一个优等生,也就是说不是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基于让儿子能有一个快乐童年的想法,在他小学阶段,我没有刻意培养他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没让他去参加很多课外班。只是参加了一些球类运动,寒暑假带他出去旅游,带他学习音乐弹弹琴,收集表哥表姐不要的书籍。看他小学三年级出去旅游就能写下洋洋洒洒七八百的日记,看他9岁时在旅游巴士上当着一车的陌生旅客能顺畅地讲二十几分钟《青蛙王子》的故事,看他弹琴时那专注自信深情的表情,看他做社会实践那么尽心尽力,对过世几年的爷爷一提起还深重悲痛的样子,其实我是真的很为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
只是,进入中学时代以来,我的儿子好像不再是那个让我骄傲的孩子了。他叛逆,拖拉,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拒绝用功,对父母总是火山爆发,致使我每天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怕学校老师电话打来,怕他作业完不成,怕看到班级微信群里点名批评。整个初一阶段就是这样过来了。直到上个学期,我发现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找到症结来对症下药。我不断的看关于青春期孩子的书,不断在言行上修正自己,也通过寒暑假带他出去旅游,让他去参加各类夏令营,给他看励志电影与名人自传,终于找到了一些发生在孩子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
由此推断与总结,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接受与吸取的信息量大于父母,网络如此发达,电视媒体如此丰富,他的分辨筛选能力与自控力却达不到。而我们做父母的只是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分数(这段外来因素对我的心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对孩子成绩不好焦躁不安,影响与孩子的正常交流),而不知道好好去学习,更新与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孩子在思想状态上达成统一共识。
上学期过了一半时,发现儿子有了很大变化,他有事就和我讲,对学习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虽然在期末考试时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我已经很满足。每个孩子的花期是不一样的,如果他有了方向与目标,有了积极的态度,迟早会有收获的季节到来。做父母的不要太迫切,希望值不要太高,只要不时给这棵幼植松土除草浇水……,总会有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