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先秦||大禹治水定九州05/28

作者: 佛晓星辉 | 来源:发表于2022-09-06 22:42 被阅读0次

    大禹治水

    说到大禹,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治水”。没错,大禹作为一个治水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史记》中大禹的事迹就是从治水写起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所以,禹是黄帝的玄孙。

    禹在舜的时代奉命治理大洪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遭遇了很大的水灾。当时,洪水泛滥,浊浪滔天,老百姓们惶恐不安,四处逃避。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问各方首领:“百姓们现在正处于危急关头,谁能够担当治水的重任呢?”首领们都推荐鲧,于是鲧就被派去治理洪水。

    结果九年过去了,水灾仍然很严重。百姓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就在这个时候,舜亲往遭受洪灾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治理洪水的方法没有取得成效,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舜又任用鲧的儿子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事业。

    禹遵从舜的旨意,带领官员和百姓继续治理水患。因为他的父亲治水没有成功而受到了惩处,禹决心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

    他抛弃了父亲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决定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式治理洪水。而且身先士卒带领民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所经之处都作上标记,为治理山河做规划。在实地勘测基础上,他确定了治水新思路。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第二》)

    翻译过来,就是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他坐着车;在水路行进的时候,他驾着船;碰上泥泞的沙滩,他就用一根木橇支撑着前进;在山路上行走的时候,就穿上一双带铁齿的鞋子。

    为了治水,他无私奉献,“过家门不敢入”到处奔波,整日不知疲倦地劳作,甚至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休息一下。

    他从不讲究自己的衣食。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深入了山地、江河、沼泽等多种地理环境,对他走过的地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地理调查。

    禹的巡行治水从冀州开始,首先治理了壶口和梁山地区,然后从太原一直到太岳山一带。接着去治理漳水经过的地方。

    疏通兖州境内的九条大的河流经过的地方开挖疏通,水流畅通。山上的居民都纷纷搬了下来,居住到平原上。

    青州、淮海以南、荆山以南、荆山以北、梁州地界、黑水和冀州西界之间等等,所到之处,均解决了水患问题。

    最终,大禹成功克服了地势地形带来的阻碍,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解决了自尧时代以来的洪水灾害。

    治水成功后,大围开始着手治理九州:疏通了9条河流,深挖了九处湖泊,筑好了堤防;开凿了9座大山,铺平了国都通往各处的道路:把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在这里耕种田地,哪里的粮食少,就从多的地方调一些过去。于是边远地区的民众也安顿下来,各诸侯国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大禹治水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过家门不入、无私奉献的道德教化故事,更是一个早期文明对地理深入探索、开拓的艰难过程。通过大禹的调查,华夏世界的疆域格局,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禹定九州

    司马迁自己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地理调查的人。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高原、平原、丘陵、内陆、沿海地区,都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思考,这才最后开始动笔写了《史记》。

    大禹按照治水过程中的勘查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把华夏世界划分成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从此,人们居住的范围也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四方开拓。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州都向天子负责。

    大禹不仅是一个治水的英雄,他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全面地理调查的治理人。

    其实,不仅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大禹提出了九州的说法,后来的《孙子兵法》也出现了著名的“大小九州”理论。认为天下共分为九个大州,每个大州又分为九个小州,而大禹划定的九州,合起来只是一个小州。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焉。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已经是有文字明确记载的了,毋庸置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越先秦||大禹治水定九州05/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yw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