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母亲总是给我一包她自己念的平安经、车经、心经......让我在年底选个皇道吉日,配合香烛纸钱一起烧掉,可以保佑家宅平安,出行平安,一切平安。我是无神论者,这些都不信,为了让母亲心安,我每年都烧。母亲走后,妹妹遵循母亲生前的吩咐,还是送来一大包的经和纸线,除夕晚上,我还是乖乖地烧掉。
我对佛学所知很少,只会背《心经》,只读过罗兰著《佛陀》,自然谈不出什么佛理佛学。平时去庙里也会随大流,烧香拜佛。曾经去五台山旅游,同伴中老王说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很灵验,去年他在那里许了愿,现在实现了,于是他特意还愿来了。他是个小老板,不是佛教徒,但很信佛,每年除夕都会冒着严寒,开车去寺庙排队烧头香。他热情地劝导我,“为了你的仕途顺达,在五台山要见佛就拜,一路随喜许愿,心诚则灵。”
我不认同他的观点,可也很难说服他。今天正好遇到熊逸老师,忙向他请教。
熊逸沉思了一下说:“你当然说服不了他,像老王那样的人,很有代表性,他们相信诸天神佛都是比我们更高一级的存在形式,我们只要对他们宣誓效忠并且定期上供,就有可能求得他们的庇护。这既符合人们固有的关于交换行为的心理机制,也是现实世界行为模式的一种自然延伸。”
“佛祖教人看清“四大皆空”,人们却求他老人家保佑自己升官发财、长命百岁;佛祖舍弃了王位和妻儿出家修行,人们却求他老人家保佑自己封妻荫子、家宅兴旺;佛祖教人自性自度,不假外求,人们却始终固执地相信佛祖可以保佑自己。”
“你是说烧香拜佛是缘木求鱼?”我疑惑地问。我知道,对于我母亲这样的信佛老太婆,她们才不管什么四大皆空,而是认为佛祖有用,近了说,为老板或者丧家做佛事能得到收益,可以补贴家用,念佛成了职业。远了说积善积德可以为来世积福,转世投胎有好运。如果说烧香念佛毫无用处,那么多念佛老太要失业,寺庙香火要消减,甚至佛教信徒也会消失。如果佛教失去了信徒们,还会存在和延续下去吗?
熊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用哈耶克的话说:“在过去两千年的宗教创始人中,有许多是反对财产和家庭的。但是,只有那些赞成财产和家庭的宗教延续了下来。”
我笑了,世上哪有无用的宗教,宗教如果不符合人的心愿,怎么能发扬光大呢?
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接着又问:“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回答。“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两人都掉落水中。看着哲学家在水中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哲学有用,数学有用,不如游泳有用。这就是中国的实用主义。
熊逸说:“你读过《了凡四训》吗?那可是一部历久不衰的畅销书,想必你也读过。”
我当然读过,我把它当作励志的书。作者袁了凡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江苏人,在他15岁的时候,偶遇一位精通邵子皇极数的孔老先生。孔老先生为袁了凡批了一生的命数,预言他将来何时中举,何时做官,具体而微到了中举中第几名,做官做到多大、俸禄多少,算得非常详尽,没有一句含糊其词,最后说他能活到54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命中无子。袁了凡当时半信半疑,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孔老先生当初的每一个预言都准确无误地应验在了自己身上。为此,袁了凡变得心灰意冷,不再追求上进,一切听天由命。
我从不算命,不管是真是假,假的当然不可信,即使是真的,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祸,什么时候有福,一切都是命定的,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袁了凡到了35岁那年,去南京国子监读书,在报到之前,先去拜访了在栖霞山修行的同乡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讲了一番命数的道理,说凡人的心中总是胡思乱想,所以会被阴阳气数束缚,这才有了命数,若你是极善之人,这命数就拘不住你。因为极善之人纵然命里注定吃苦,但大善事的力量变苦为乐,变贫贱为富贵,变短命为长寿。极恶之人也不受命理的拘束,尽管他命里注定享福,但大恶事的力量可以变福为祸,变富贵为贫贱,变长寿为短命。你既然20年来被命数拘得死死的,就说明你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既非大善,也非大恶。
袁了凡听到了一线希望,问云谷禅师这个命数可否逃得过去。云谷禅师说了一番很要紧的话:“命自我立,福自我求。我作恶我就折福,我行善我就得福。这是各种书里都讲过的,我们佛经里也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一个人只要多做善事,命数就拘他不住了。这是佛菩萨说的话,说谎是佛家的大戒,哪有佛菩萨还会乱说假话骗人的呢?”
袁了凡豁然开朗,接受了云谷禅师的指教,还把以前做过的错事在佛祖面前认真忏悔了一遍,并且作了一篇文,先祈求能得到功名,然后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先的生育之恩。云谷禅师拿了功过格给他,要他真心诚意地把每天的所作所为都记在上边,善事就记在“功”的一栏,恶事就记在“过”的一栏,又教了他一套画符念咒的法门。
从此之后,袁了凡如获新生,严格遵循云谷禅师的教导行善去恶、画符念咒,称得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的科举,孔老先生原本预测袁了凡考中第三名,但他居然考中了第一,命运真的不同了!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袁了凡不但做了官,居然还有了儿子。
袁了凡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命由我不由天,多做善事可改命。《了凡四训》常年流行不衰的原因就是有用,既有疗效又可速成。
我听了这个故事大声叫好,《悟空传》的名言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和《了凡四训》一脉相承。只要自己努力行善,相信信运也能转成好运。
熊逸看着我自信满满的样子,笑着说:“你别那么快下结论,真正的读书人会从正反两面看问题,我再讲个《卿斋志异》中的《考城隍》的故事给你听。”
“秀才宋焘卧病在床,一夜神游地府,被十几位官员出题考试。试题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焘的答卷里有一句话很受主考官们的欣赏,于是主考官们要安排他去做城隍,那句话非常著名,叫作“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出于某种目的去做善事,就算做了善事也不应该给他赏赐;一个人如果犯了无心之失,因为不是故意的,也就不必处罚他。”
我马上领会了,如果为了升官发财而做善事,这种善事不值得奖赏。如果无心做错了事,这种错事不应该惩罚。也就是孔子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为了某种目的的行善不是真正的行善。按照这样的善恶标准,袁了凡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好人,只是一个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生意人罢了。
熊逸抬头看着天说:“如果我们只能在宋焘和袁了凡之间选择,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了凡。”
我低头默默思考,我会如何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