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极富吸引力的书,每次拿起便不忍放下,那只在天空中猎猎飞翔的蓝风筝这几天一直萦绕脑中,挥之不去。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男孩(男人)对友情和亲情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位富家少爷,他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从小就是玩伴,在和平时期的喀布尔一起爬山、摘石榴、玩弹弓、看电影...因为地位差异和为吸引父爱的妒忌心理,阿米尔经常的玩些小把戏、耍些小心机捉弄或是“陷害”哈桑,可是作为哈扎克人的哈桑却总是聪慧的看穿、善意的包容、无私的付出,甚至阿米尔因妒心提出要他吃土的过分要求时,哈桑都坚定的点头答应。一次重要的风筝比赛,被父亲视为软弱的阿米尔带着重重的期待,和哈桑一同全身心的准备,比赛当日阿米尔最终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赢得了荣誉,可是,哈桑在追逐战果(蓝色风筝)的过程中却碰到了阿塞尔一伙——在那个区域谁都不敢招惹的富家子弟,阿塞尔在索要风筝无果的情况下恼羞成怒,居然强暴了哈桑...而阿米尔确实躲在小巷深处目睹了这一幕,懦弱的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心怀愧疚的阿米尔反而变本加厉,冷落受伤后的哈桑,并在刻着两人名字的石榴树下向哈桑丟掷石榴,试图激怒他来反击自己,心灰意冷的哈桑把石榴重重的拍在自己脑瓜上,默默走开...阿米尔不死心,趁着生日将父亲的生日礼物(新手表)塞到哈桑茅屋的床底下并告发偷窃,父亲恼火的叫来阿里和哈桑,哈桑识破小把戏但承认了自己偷窃,跟父亲40年的阿里忍无可忍,不顾父亲的凄然挽留,愤然带哈桑离开大宅,回归哈扎克人的聚居地。
世事变迁,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带来了战火与动荡,无人幸免,父亲带着阿米尔一路逃亡到美国,曾经拥有福特野马的他沦落为加油站的临时工,勉强维持父子的生计;尽管生活拮据,可阿米尔执意写作,父亲只好在加油站的工作之余在跳蚤市场售卖旧货,在这个美国阿富汗人的聚居区阿米尔对同样沦落至此的将军的女儿索拉雅一见倾心,可命运多舛,阿米尔的父亲查出了癌症,弥留之际的父亲尽到了最后一份责任,按照阿富汗的传统去将军下登门提亲,二人终成眷属。父亲去世后阿米尔的写作初见成果,日子恬静而幸福,这时候阿米尔忽然接到远在白沙瓦的叔叔拉辛汗的电话,这位从小就鼓励他写作、教导他正直的人也身患重病,而洞察阿米尔的他希望阿米尔回到喀布尔,实现对自己及对父亲的救赎,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在分别的这些年里,不明就里的哈桑仍珍视与阿米尔的友谊,在其老宅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带着妻小返回并服务着代住在老宅的拉辛汗,直至被塔利班无情杀害。哈桑的一封亲笔信和照片让阿米尔幡然醒悟,而这么多年萦绕在心头的回忆冲醒了阿米尔迷离的心!回到喀布尔的阿米尔,面对满目疮痍的故土伤心又留恋,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再陷魔窟,被塔利班的高官圈养——目睹血腥杀戮的阿米尔仍鼓起勇气叩开了高官的门,对面的居然是儿时的阿塞尔!童年与现在的账一起来算,在被阿塞尔重伤后,索拉博带着父亲的勇气用弹弓射穿了阿塞尔的眼,并扶着阿米尔逃出魔窟。
几经辗转,阿米尔带着侄子回到了美国,而身心受伤的索拉博并未因为优渥的生活一下子开心,仍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有次偶然的看到风筝,彷佛是哈桑在天国的祈祷,看着灵动的风筝,冰封的心终于滴下了第一滴春水——阿米尔重复着当年哈桑对他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为索拉博追逐风筝而去。
看罢,最触动人心的是男人和责任。人多有犯错,父亲“偷窃”别人的尊严,与佣人的妻子生了哈桑,阿米尔“偷窃”朋友的真情,背叛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人应该救赎,父亲通过不断的行善,盖恤孤院、施舍、在面临死亡威胁挺身而出时来救赎,阿米尔通过忏悔、书写、救回自己亲人来救赎。最打动自己的还是这位“无名”的父亲,富甲一方时满足儿子的要求不算什么,可濒临窘境时毅然全身心支持儿子的决定,带着癌症的痛苦弥留时仍尽到父亲最后的责任,他像一块魅力四射的磁铁,在富有时、在窘迫时都能吸引一帮开心的朋友在其左右。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阿富汗,这真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民族。不管是珍视友情、忠心不二的哈桑,是铮铮铁骨面对大兵枪口的父亲,是循循善诱的拉辛汗叔叔,是保持尊严的将军大人,还是在小说中一笔带过,让自己小孩忍饥挨饿而拿食物给客人的尊严的司机家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块被战争反复蹂躏的土地,一帮不屈不挠的有尊严的阿富汗人。那里,不止有战争和极端组织,也有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人。
还有,深为自己所处的和平环境倍感幸运。战争的惨烈是我们这代人永远无法体会的,也永远不要体会。那个贫穷但恬静的喀布尔一去不返了,对资源的贪婪重重激发了人性之恶,让这里满目疮痍,只有饥饿、贫病、死亡,那个无奈之下靠出卖个别小孩维持恤孤院运作的院长说“让真主安拉来裁决我的罪过吧”,绝境下何其无奈!
我们,都需要自我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