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忙着给孩子打分,意义何在?
4月11日,星期五,晴
最近,我们开始了期中考试。4月9号,我们考了外语,但都不理想,外语本是我的强项,可这次只得了94分:错了两道听力和两道选择。就连外语最好的同学,也只有99分和98分。
4月10日,大家又考了语文,但是也不怎么样,基础和阅读扣分在5分以内的几乎没有,结果全班被语文老师骂了一通,还好我只扣了2分,好像是全班扣得最少的一个。
11日的数学最好,得了100分,不过全班有11个呢,也算不了什么太好。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优秀中学生的日记,字里行间,不光充满着“高处不胜寒”的消极感,而且大有贱人贵己的意味:
会因为别人表现跟自己一样优秀
或者比自己优秀而失落,不开心
当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所长崔允漷教授,将这样一篇他在工作中“偶遇”的学生日记呈现在大屏幕上时,引发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思考。
为什么孩子数学考100分也不开心?言外之意,全班只有他考满分,才会真正的愉悦吧。
问题的环节,就出在现今对孩子教育的评价机制上,而这个机制非常重要的参与方,一个是学校,另一个就是家长。
而这两方互为联动,一起把孩子培养成很听话,很优秀,很标准化,但不一定很开心的人。
一个点,在孩子脑中可以是一个皮球,也可以是粒芝麻,而我们的标准化评价机制一定要告诉他,那只是数学中的小数点,除此之外不要多想。
100分就代表品学兼优,而80分只能说明勉强及格,肯定孩子成绩结果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对过程的认同,实际上那个考了80分的小孩已经很努力了,只是我们看不到。
以分数分优劣,以成败论英雄,似乎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却在无形之中,过早给孩子限定了一个圈子,他只能在那里打转,因而丧失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
美国妈妈把幼儿园告上法庭
美国有一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法庭,原因竟然是老师教会孩子认识字母“O”。故事发生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
一个叫露丝的三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了礼品盒“OPEN”的第一个字母“O”。而妈妈感到吃惊,后来她把幼儿园告上法庭。
理由是露丝在还未上学以前,会把字母“O”说成太阳,苹果,足球,鸟蛋等,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后,露丝失去了这些想象力。
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位妈妈一定是疯了,而且有些小题大作,后来判决的结果令人吃惊,陪审团一致通过,而幼儿园败诉。
这是因为这位妈妈在法庭上向陪审团陈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
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天鹅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不能飞行;放在小水塘里的那只则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里。”
露丝就是被放在小水塘里,断了翅膀的小天鹅,她被告知“O”只是一个字母,除些之外也不要多想,这就是标准化的评价机制。
100分只是参考,并不能成为标准
而那个数学考了100分的中学生,不开心的原因,现在似乎找到了。我猜想他被灌输的教育理念是,优秀就是比你身边任何人考得好。
因此,考100分已经慰藉不了他,成为第一才会让他开心,而这种心态有可能发展为,那些与他争第一的人,并不是同学,而是敌人的心理问题。
这种评价机制已经深深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在我上学的时候,似乎,也许,几乎,存在这种心理,讨厌周围的人比自己优秀。
我想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过这样嫉恨如仇的心理,那是因为你们的亲人也曾经给你贴过固化的标签,你会不自觉得按照那个规格成长,这期间丧失了多少宝贵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到现在也说不清,这种评价机制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但终归觉得身为父母,不要给自家孩子设置太多枷锁和标准。
多去肯定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努力使其成长为一个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人。至少在学习方面,不要总盯着那个100分不放。
当考100分,都算不了什么太好的时候,那就是父母的高标准已经到了天花板,但愿这天花板不会成为他人生的天花板。
那么该如何鼓励孩子,既考100分,又不会让他产生分数是唯一标准,损人利己的观念?方法其实很简单:多去肯定结果以外的东西。
在学习这上,多去肯定他的努力;在生活中,多去表扬他的品质;在闲暇时,多让他参加户外活动,这对孩子开拓思维的培养很有必要。
100分是目的,但绝对不能让它成为不开心的源泉!
内容来自公众号优巨星
让每一个孩子
找到TA爱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