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
【译文】古代得道的人,知微入妙,玄奥通达,深沉而难以认识。正是因为难以认识,所以要勉强对他们做出形容:小心谨慎啊,像冬天涉冰过河;警惕戒备啊,像害怕四周邻居;恭敬庄重啊,像做客嘉宾;暖意融涣啊,像寒冰消释;敦厚朴实啊,像未加工的原木;粗旷豁达啊,像空阔的山谷;浑厚浓重啊,像浑浊的流水;浩瀚深沉啊,像湛阔的大海;随风飘荡啊,像永不会休止。谁能在浑浊中静下来徐徐澄清,谁能在安静中动起来慢慢萌生。保有大道的人不求盈满。正是因为不盈满,所以才能陈旧了再得到更新。
……
这一章说的是有道之人的种种表征。文字当中有些许抒情的成分,这在整部《道德经》当中并不多见,作为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道德经一共才5000多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惜字如金。每一句话都有其深刻含义。
但这一章的内容,读起来有点《诗经》的风格。意在对得道者的颂扬衬托大“道”的宏大力量。
读了好几遍,我甚至找不出这一章当中最贴切的一个主题词,权且用最后一句“蔽而新成”作为题目,倒是也能体现老子对于得道者的描述,得道者虽然不张扬,不卖弄,不贪婪,但却总能有所成就,并且常驻常新。
我们看这章的第一段,可以看出道家学说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学说,和现代人倡导的开放精神,有些不太一样。
当然,生活当中不可能完全地开放,也不可能完全保守。
在开放和保守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平衡才是有效的处世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