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费心理学-《5商》

消费心理学-《5商》

作者: 陆小昆 | 来源:发表于2019-09-21 19:54 被阅读0次

    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的商业篇,好好看,发现里面很多内容很好的解释了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商业想象,摘抄几点如下,希望于你有启发。

    消费心理学

    -1- 心理账户

    人在消费的时候,内心有个心理账户,这个账户会对不同商品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属于日常消费品账户如财米油盐,有的属于情感账户如送人的礼物。

    去过超市的你,应该对德芙巧克力有印象。它的包装还有促销,会让人觉得买来送人效果还行,对不对?而我们有时候自己是不吃巧克力的,因为它能量高啊,哈哈。

    这是促销员用心理账户策略让消费者多买单的例子。

    -2- 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看这件事未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同时也会看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这种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

    当你在逛街边的衣服店时,看到一件衣服很好看,如何杀价呢?用“沉没成本”。和店员来回拉锯多次,让店员在你身上多花点时间,让她努力的说服你,眼看就要成交,但是你表现出价格太高还想再看看的态势,这时候,店员会因为在你身上的“沉没成本”很大,从而作出非理性决策,让价给你。

    -3-比例偏见

    在很多场合,人们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比例偏见却使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现在有很多加价购,比如,满1000元,加1元换购一把50元的勺子,这样大家觉得很划算。其实,最开始商家是满1000元直接送一把勺子,但是效果不佳,因为消费者会将50元和1000元做对比,觉得:“优惠比例才5%,我才不要凑到1000元呢,没必要”。而换成1元加价购,消费者就会觉得“1元可以买到50元的勺子,50倍啊!划算”。

    让消费者觉得“赚了”,这是“比例偏见”的奇效。

    -4- 损失规避

    你在路上捡到100元钱,还没来得及花掉,就又掉了,因此情绪down了——这是损失规避,形容得到的快乐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带来的痛苦。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因此,如果再用捡钱做例子,捡到250块,和丢掉100块,心理才会平衡。

    如上,我们知道了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和损失规避,以后在生活、购物中好好利用起来为我们服务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费心理学-《5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dm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