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朱元璋搬入新宫殿,却每晚听到怪声,怒而下令:杀光修宫殿的工匠

朱元璋搬入新宫殿,却每晚听到怪声,怒而下令:杀光修宫殿的工匠

作者: 文史知识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09:41 被阅读2次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对于自己的故乡,朱元璋一直充满了眷恋,毕竟那里是自己父母、兄弟的埋骨之地,也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便一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迁都于凤阳。

首都,一般建立于地势险要之地,比如位于关中的长安以及依山带河的北京。除了地势外,方便的交通也是作为首都的重大加分项,例如洛阳和开封,就是建立于天下之中。而凤阳,既没有地势可以凭依,也没有发达的交通,物产也不是非常丰富。因此,群臣均不认同朱元璋迁都于凤阳的观点。

然而,朱元璋是个执拗的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一次朝会上,朱元璋对群臣说:

“(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

在朱元璋看来,凤阳在长江和淮河之间,京杭大运河从其附近穿插而过。作为首都,凤阳既可以利用河水进行防守,同时也可以利用水运的优势来聚集人力以及财力。

然而李善长和刘基却公开唱反调。在他们看来,凤阳经济基础落后,而且位于平原,根本不像朱元璋说得那么好防守。因此刘伯温才会说:

“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朱元璋看来,这世上还没有自己办不到的事。于是他颁布旨意,将南京降为陪都,同时将凤阳提升为真正的首都。为了营建凤阳,朱元璋硬是调集百万民力,大兴土木,苦干六年,终于将凤阳建成了大明帝国的最大的城市。

史书记载道:

”有里外三道城垣,三城相套,布局奢侈宏阔。宫城城垣“周六里”“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皇城周长“十有四里”,砖石修垒,“高二丈”。

中都皇宫的规模非常巨大,甚至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珍宝云集、富丽堂皇,真帝王之居也!同时,朱元璋还以守陵为名,迁徙大量人口进入凤阳。往日人口并不算多的凤阳一下变成了人烟稠密之地。

看到自己的新首都,朱元璋自然是得意洋洋。别人都说他没法把凤阳建成首都,而今天,此地却固若金汤、户口繁盛。李善长错了,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也错了。

然而当朱元璋住进宫殿后,却总都能听到一阵阵怪声,史书记载:

“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有厌镇法。”

原来,朱元璋坐在大殿中,却总隐约听到有人在屋脊上持兵器相斗,让人毛骨悚然。于是朱元璋找来太师李善长,询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善长回答:“这肯定是工匠们在宫殿内埋入了木人、纸马,行厌胜、巫蛊之术,意在诅咒皇帝!”

原来,强行营建中都,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让工匠们苦不堪言。因此,他们才会埋下厌胜之物,诅咒朱元璋。

朱元璋一听,这还了得!于是他立即颁布旨意,命令工部尚书薛祥将参与修建宫殿的数千工匠全部杀死。然而薛祥并不是喜欢滥杀的人,他找出那些没有参与大殿修建工作的工匠以及可能无辜的铁匠和石匠,并将之全部赦免。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一千多名工匠被杀。

虽然中都建成了,但是朱元璋却渐渐发现,凤阳确实不太适合做首都,其恶劣的交通,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吸干凤阳周围的人力、物力。因此,朱元璋仍暂时以南京为首都,并派遣太子朱标考察长安。

值得一说的是,朱元璋对凤阳的苦心经营,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什么好处。当时的凤阳人多为迁徙而来的江南人,根本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而贫瘠的当地,也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由于过度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而每逢灾年,凤阳必然发生饥荒,而当地人成群结队的去往外地当乞丐。他们一边乞讨,还一边唱着凤阳花鼓: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时代,凤阳经常有太子坐镇。但是靖难之变后,朱棣迁都北京,凤阳的地位便一降再降,逐渐衰落。崇祯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凤阳,他们四处纵火,将这座宏大的城市焚烧一空,朱元璋的苦心经营,最终也化为了泡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搬入新宫殿,却每晚听到怪声,怒而下令:杀光修宫殿的工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et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