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平之战本来可能的三种结局之四

长平之战本来可能的三种结局之四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6-01 13:40 被阅读0次

    原创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成了长平前线40多万赵军的最高统帅,而他的对手,也已换成了狡诈残忍的战神白起,此刻正潜伏在暗处,虎视眈眈,期待着他露出破绽。

    果然赵括到任后,全然不顾秦强赵弱的实际,决定冲出深固壁垒,全线向秦军发起进攻 ,力求一举击溃秦军,收复上党。

    他轻率的决定在军中引起了震动,众多有着对形势有清醒判断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将士纷纷上书反对。他们知道,一旦离开坚固的壁垒,人数和战斗力都处于弱势的赵军一定会被秦军打败。

    赵军此时据守的,是一段耗资巨大,化数年时间才筑成的石长城,它长达百余里、随行就势、临河背山、易守难攻。它是横亘在秦军前往邯郸的必经之路上的一块巨石、一坨铁堆、一道鬼门关,秦国陈军60万却对它无可奈何。

    这是赵军最为倚重的依托,是人数和实力并不占优的赵军能和秦军对峙的资本,一旦离开,无异于脱盔卸甲,自断一臂。

    但赵括对这些建议一概不听,他要用自己胸中纯熟的兵法韬略和一往无前的年青意气一举打败秦军,扬名天下。这些劝谏阻挠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绊脚石。于是他大量撤换军官,调整将领,赵军一时军心浮动。其中有八个校尉以死相劝,也没能改变赵括的决心。

    四  陷入绝境

    在自以为准备充分后,赵括派出赵军的精锐,向驻守在故关前的秦军发起猛烈攻击,但奇怪的是以虎狼著称、骁勇善战的秦军却丝毫没有了之前的神勇,一触即溃,节节败退。

    赵括完全没有注意到秦军的一反常态,变得不堪一击。初出茅庐的他认为名闻天下的秦军也不过如此,应抓住战机、一鼓作气,击败秦军。于是他命令所有赵军全部冲出长城、跃出壁垒,发起对秦军的全面进攻。

    殊不知,这是白起调虎离山,引蛇出洞之计。当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纵马急追,离他们的长城防线越来越远的时候,白起早已部署在侧翼的两支精锐骑兵,已迅速行动。一支25000人的骑兵迅速迂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断了赵军的退路。赵军,已不能再回到他们安身立命的坚固长城,瞬间暴露在茫茫旷野中,暴露在秦军的锋牙利爪下。

    但赵军的噩运还没有结束,还有另一支早已部署在他们行进侧翼的秦军骑兵,虽然只有5000人,却是秦军的锐师劲旅。他们从侧翼向前进中的赵军前后军的结合部发起冲击,一下就把赵军拦腰斩为两截。而在前方假装溃逃的秦军也转过身来,结结实实的把赵军分割包围起来。

    赵括如梦方醒,急令军队猛攻秦军,力图突围,但均遭失败。而秦军抓住战机,不断地从侧翼攻击赵军,由于分兵作战,指挥不畅,包围圈越缩越小,40余万赵军最后被压缩在一块狭小的低洼地里。

    粮道早已被断,突围不能成功,赵括只能命令军士就地修筑工事,固守待援。

    白起略施小计,就把稚嫩的赵括指挥的赵军从深关固垒中调出,并把他们分割包围在长平狭长的山谷中,孤立无援的赵军瞬间成了待宰的羔羊,噩运就此注定。

    秦昭襄王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他知道打败赵国对秦国意味着什么,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从咸阳赶到临近长平的河内郡,为了动员所有能动员的力量,他给河内郡所有人赐爵一级,郡内所有有作战能力的男丁全部派往长平,阻击赵国可能的援兵和粮草。他要坐镇河内,亲自指挥这场事关秦国未来命运的决定性战役。

    而此时的赵国,一片惊惶,赵王还没来得及品味赵括初战告捷的喜悦就陷入了惶恐绝望之中。赵国已在长平赌上了全部的家当,国内已无援兵可派,他只能急切的求助于楚、魏,可楚、魏等国由于赵国之前意志不坚,摇摆不定,不愿意再与赵国结盟。赵国的外交和长平的战事一样,瞬间陷入死局。

    赵国将最后一线生机转身投向东方的齐国,齐国富庶,粮草充足,且距长平不远,如果答应给赵国借粮,长平粮草能接续,赵军虽然被围,还是可以与秦一战的。

    在齐国的朝堂上,齐国众大臣纷纷劝谏齐王,应当援赵。如果赵军失败,那齐国就会失去屏障,会是秦下一个吞并的目标,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但齐王没有答应,此时齐国当政的其实是君王后,她一直秉持“事秦谨 于诸侯信”的原则,绝不卷入这场战争而得罪秦国。赵国失去了最后救命的机会。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平之战本来可能的三种结局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ne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