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称之为“亚圣”,除了他与孔子一样,是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代表,是“仁、义、礼、智、信”等德行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外。我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孔子去世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文化已经完全陷入到了低谷,当时全天下最重要的言论,一方面是杨朱,一方面是墨翟,就是“天下不归于杨,便归于墨”之说。大家都去追逐名利,所以整个社会陷入到了纷争、混乱当中。(关于杨朱、墨翟,后面“义利之辨”将会着重讲到)
这时候,如果没有孟子这样的人挺身而出,然后用“舍我其谁”的态度跟所有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去弘扬儒家的这种仁义的精神,去宣扬他所倡导的这种仁治的大同社会的理想,那很有可能儒家就被埋没在了春秋战国的那个乱世当中。
所以孟子是儒家文化力挽狂澜于不倒的非常重要的那根支柱。
孔子被称为“圣人”,而作为孔子再传弟子的孟子,则被后人称为了“亚圣”。
虽然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
这可能是时代所致,孟子是敢跟任何人吵架的一个人,孟子自己为此也曾经非常自我的解释过一次:他说“予岂好辩哉”,我难道是喜欢跟人辩论吗,我是“不得已也”。
所谓“不得已”、所谓老跟别人辩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前面讲的当时的环境“天下不归于杨,便归于墨”,这是一种“敢作敢为”“舍我其谁”的“挺身而出”的“不得已”啊。
我觉得《孟子》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说,世界上总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误解和非议,关键是你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不被世俗的目光所影响的专注脚下之路的定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