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作为无法穷尽的枚举计算,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最后“堡垒”。当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大师柯洁时,当阿尔法零摆脱人类的棋局,展开自我进化的时候,人工智能真正意义上具备了挑战人类智慧的资格,智慧或将不再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这种颠覆,是否会让人类为之战栗。
一、警惕被“算法”豢养
《骇客帝国》人工智能“豢养”人类似乎还很遥远,但真的需要等到人工智能完全成熟吗?我们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智能就必须要发展出意识,而现实是我们已经开发出了“无意识的智能”,他们做起事来比人类更快更好。
今天的人们处于各种“算法”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些算法虽然没有“意识”,但谁也不能否定它们的“智能化”,它们甚至已经在潜移默化“豢养”人类了,只是我们尚不自知。
当你在淘宝上搜索一个物品后,扑面而来的都是类似物品的广告;当你无聊点开某个搞笑视频放松一次后,接下来app会不断推送搞笑视频给你;网上某个话题引起你的关注点击,浏览器铺天开地都是相关话题,其他内容销声匿迹……这就是“算法”智能推荐。
所有的网站、app都开始用“算法”改进用户体验。《今日头条》称:您关心的才是头条,通过采集你的浏览习惯“智能”推送,让你倍感满足;《简书》抛弃人工审稿(推文)的费力不讨好方式,用“算法”决定文章的价值和传播范围;“快手”号称自己不做产品,只做用户喜欢的“算法”;甚至就在刚才,我仅仅在标题上加了“论文”两字,wps就自动推出论文助手,“找参考资料”“相关文献下载”“论文降重”等功能就强制性出现在我眼前。
这些智能“算法”的贴心服务,给了用户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方便用户寻找、浏览自己需要的内容,还大幅降低了网站维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失为科技领域的一次进步。可是,进步的背后,我们需要付出什么呢?得是否偿失?或者说怎么平衡得到和代价的关系呢?
文稿智能审核,看似摆脱了人类编辑的局限性,更加公平可靠,但肤浅的流量为王真的能精准识别文稿的价值吗?一个粉丝大V,哪怕只是写句“今天天气真好”,也能有10W+的阅读,成为推首热文,可是它真的有价值吗?普通作者的文稿,即便在业界算得上一流水准,只要没有粉丝簇拥,就会被“算法”无情淘汰,无人问津。任由这样的“算法”掌控审判规则,流量上的“贫富差距”恐怕会演化成网络社会的阶级固化,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会被流量淹没!
“快手”自己不做产品,一切都是“算法”的自然选择。看似中立而公正,可是当低俗、色情疯狂传播的时候,它轻易就把“锅”甩给了用户。对呀,低俗的是用户,跟快手平台有什么关系,那都是“算法”按照用户喜好计算出的结果,再说直白点就是:因为用户低俗,所以低俗传播。真是这样吗?不尽然吧!
人的每一个选择,看似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实很多时候都受到外界给予的束缚。《人类简史》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类今天独特于其他动物的种种,都源于“虚构故事”。宗教、契约、经济、文化等等,都是“虚构故事”的延伸,可是身在其中的人们,会自然的认为这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最正确的结论。就像《汉谟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一样,都被认为是当时最正确的理论,可是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汉谟拉比法典》,很多内容与今天人们信奉的人文主义格格不入,根本谈不上公平。《未来简史》进一步指出,人们看似自主做出的选择,其实不过是大脑中掌管奖励信息区域的放电现象。科学家通过在老鼠脑袋中植入电极,轻松实现了控制老鼠的部分行动,而老鼠依旧以为这是自己自主做出的选择。
可见“快手”的“算法论”是经不起推敲的。当“快手”用算法不断推送低俗视频的时候,其实是无限放大了刺激和诱惑,大脑在外部不良刺激下,反复做出非理性、无逻辑的低劣选择,在恶性循环中丧失独立判断,进而习以为常。在“快手”看来,或许他们只是不作为的放纵低俗扩大,但是于我们而言,这就是一种蓄意“豢养”,让人们不自觉的沦陷。
或许有人会说“快手”只是反面典型,《今日头条》、百度等浏览器的智能“算法”不是挺贴心的吗?自动推送你需要的东西,满足个性化定制。
其实,这才是最温柔的“陷阱”。人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知识的吸收和借鉴,如果只满足“算法”的低劣个性化定制,看到的都是和自己趋同的观点,接触的都是自己当前关注的事物,久而久之就被“算法”隔离了与外部的多维接触,困守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内不断自我强化,甚至只接受趋同观点,听不到其他声音,这不就是被“算法”孤立“豢养”了吗!哪里有个性化定制,分明就是趋同的“绞杀”,智慧和知识在这种“环境”中会不断退化。
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起步,毋庸置疑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好处不容忽视,不应固步自封,限制它的发展。但是,也应当有忧患意识,保持独立和清醒,认真审视“算法”的局限,不盲从、不趋同,取其优长、避其局限,善于在尚不成熟的“傻瓜式”算法中寻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要被惰性和欲望牵着鼻子,不断在“算法局限”中沉沦,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匡正它的发展方向,避免人性在科技进步中湮灭。
有人说:“文化之美在于入世而独立”。对待当前的智能“算法”,或许也需要一点入世而独立的思考,要应用,但更要改进,要适应,但也要跳出局限,多维发展。
二、不可忽视的“数据”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数据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简史》有这样的观点,人之脱离动物走上智人之路,关键就在于人类语言具有描述虚构故事的特殊能力。虽然其他动物也有语言,可是包含的数据太单一,仅能表达最基本的且实际存在的意思,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语言数据库;而人类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现实存在,还可以描述虚构和未知的一切,这种系统化的语言数据库是人类认知革命的基础。
语言的数据特性或许还不明显,但文字出现就完全可以认为是数据时代的开启。文字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了数据的流传和长期保存,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科学和组织形态都因文字而得以传承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据技术的革命。
今天,“大数据”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物质数据化,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头号玩家》的虚拟现实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未来将是现实世界和数据化世界不可分割的融合式发展,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基于数据重新构建。今天已经可以看到这种融合的雏形:网购、外卖、直播、共享等领域已经体现出了这种趋势,人们的生活和数据化世界逐渐融合在一起,人只是数据网络的一个终端,所需要做的往往只是接受、发送数据,多维的数据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可以想象,未来的政府都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智能助手”,呼之则出、挥之则去。
试想:当电话接通时,服务商获得的不是孤零零的电话号码,而是一个人全方位的数据指标,诸如:身体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家庭情况、行程计划、兴趣爱好……等等,彼时的服务将是围绕个人的全面个性化定制,或许比本人更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但数据也赤裸裸的显示出人们生活的所有“痕迹”,什么时间跟谁在一起,现在在干什么,曾经有过什么不良记录……未来的数据世界将是一个无可逃避的“裸奔”时代,数据对每个人的价值都不可估量。
在管理工作中,凡是能够量化的都非常容易管理评价,反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往往很难管理评价,极易引发分歧。今天,淘宝卖家、滴滴司机、外卖小哥已经对一个五星好评如视珍宝,顾客也都根据评价数据来确认卖家的信誉。支付宝甚至已经构建出芝麻信用这样的数据信用体系,一个人的诚信度可以从支付宝中窥见一斑。未来的数据世界,一切都会被记录、一切都可被追溯,足够的数据甚至可以准确预测一件事情的走向和一个人的行为。有些机构仅仅通过边境两国夜间灯光图谱,就能够推算出两国边界县、市的发展对比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分析认识事物都将依据数据指标,国家、社会、个人都将是数据的集合体,遇到任何事件,都不再是定性的感觉,而是定量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数据就决定了事件的结果。
一个人所有的工作数据构成了“能力账户”,所有的行为数据构成了“道德账户”,所有的契约数据构成了“诚信账户”……今天的经济社会,讲究理财,没有合理的规划就可能陷入经济困境;未来的数据社会,人们最重要的工作将是数据管理规划,要考虑每一个行为对自己“数据账户”的影响,时刻关注并合理规划,才能在数据世界生存。
或许,已经不能等待了。今天的数据未来都可以追溯,今天的每一个可以数据化的行为,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能力、道德、诚信评价。屡次的交通违章,或许在将来就是无法“上路”的凭证;一次不经意的不道德行为,可能已记录在案,将拉低未来的“道德指标”;今天看似无关紧要的工作懈怠,或许就是未来的“能力缺陷”。所以有必要从现在就开始个人数据管理规划,矫正每一个可能被数据化的行为,不要等数据指标体系形成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数据账户”已经赤字。
未来,数据或许会成为比法律更加严苛的“枷锁”,但也可能是比学历、奖励更加精准的“鉴定”,数据可能才是未来世界的“根基”,数据或将无所不能。
三、迫近的“人机矛盾”
提到“人机矛盾”,我们往往会想到《终结者》的画面,但“人机矛盾”恐怕不会等到《终结者》时代。
仓储机器人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货物分拣、存储、装卸的效率,推动了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这个行业人力需求的不断缩水;无人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司机职业的消亡已近在眼前;语音实时翻译技术,正在击穿同声传译的壁垒;紧随其后的可能还有会计、出纳、办公室文员、收银员、服务人员等所有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者都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残酷竞争,未来还有多少事情需要人来干?
从某个角度讲,“人工智能”或将成为破解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关键,人口红利消失、适龄劳动力不足、养老矛盾突出等问题或许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烟消云散。但旧的矛盾消逝,新的矛盾也同时生成,诸多职业的消亡,让普通人面临着巨大的失业危机。
共享单车让多少黑车司机、摩的师傅“失业”;滴滴打车又抢了多少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如果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呢?这种“失业”可能会呈几何倍数增长,现在还在因为人工智能减少了自己劳动量而沾沾自喜的人,彼时或许就会咬牙切齿的“诅咒”人工智能抢了自己的“饭碗”。
有多少共享单车是被黑车司机、摩的师傅蓄意破坏的?前不久还刚刚“上映”了出租车司机联名抵抗滴滴打车。新生事物不断扩展生存空间,既得利益者的空间就必定受到挤压,所以改革也好、革新也罢,都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掣肘。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道门槛,或许不是技术,而是人类自己,人类究竟能不能容忍人工智能阔步发展?
获得第74届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因空间有限,未来的世界被折叠为三层空间,分时段享受“白天”。最底层的人只有黑夜,并且还承担着上两层的垃圾处理工作,繁重的工作和低廉的报酬,让他们永远没有翻身去上两层的机会。某自动化企业连续3年向政府提交自动化垃圾处理替代人工劳作方案,都没通过。当他们向某高官询问情况,并表示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你真的以为是钱和技术的问题吗?其实这些在若干年前就不是问题了,之所以一直没有采纳,是因为第三层的人如果没有了清理垃圾这个工作,他们还能干什么,无所事事将成为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多么冰冷的答案,可是从逻辑上又完美的无懈可击。
撇开《北京折叠》的阶层固化问题不谈,当人工智能成熟到让人们不断失业的时候,是冰冷的看着人类在机器的竞争中节节败退,自生自灭;还是像《北京折叠》一样,通过法令来强行保留人类劳动的“权利”,用低廉的报酬锁死底层劳动者的生活,以期社会稳定;亦或是像人们憧憬的那样,让机器把人类完全供养起来,让人类在懒惰中“进化”成《骇客帝国》的样子。
四、未来的“理性”选择
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终将到来,并彻底改变社会。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发展必然带来诸多问题,未来究竟该如何理性选择?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逻辑问题:三个人每人一把枪,都具有100%的杀伤力,每个人可以做出三种选择,攻击别人/向天开枪/自杀,如果用冰冷的逻辑来思考,最佳选择就是相互攻击,可是在实际模拟中,却总是有人选择向天开枪。这个逻辑问题与《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多么的相似。
“黑暗森林”法则:因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宇宙物质总量恒定,科技又呈爆炸式发展,所以文明之间必定存在猜忌,如果用冰冷的逻辑来推理,宇宙文明之间将是一片“黑暗森林”图景,每个文明都会尽量隐藏自己,并毫不留情消灭发现的其他文明。如果一切都按照冰冷的逻辑去理性分析,世界就将是刘慈欣构建“黑暗森林”图景。
《三体》中有这样一个角色:程心。她是人类善良和美德的代表,在小说中曾有过“圣母”般的光辉,被全世界人爱戴而当选第二任“执剑人”。可是正因为她的善良和道德,当三体星人攻占地球时,她无法做出毁灭两个文明的抉择,导致地球沦陷;当太阳系遭到高等文明威胁时,她又碍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而放弃了已经完成的光速飞船计划,导致了地球人的第二次悲剧。为此,她被很多读者认为是“伪圣母”,大量的口诛笔伐,认为她是人类不冷静、不理性的诠释,恐怕是文学作品中被“黑化”的最惨的正面角色。
但是,我认为作者刘慈欣并不这么想。他对这个角色的设定绝对不是毁灭人类的“撒旦”,而是拯救文明的“圣母”。无论是“黑暗森林”的宇宙设定,还是“死神永生”的分册名,《三体》带给读者的整体“宇宙观”都是冰冷黑暗的,而程心恰恰是这黑暗冰冷中唯一的柔和温暖,因为她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放弃逻辑和理性的时候,正是她最伟大的时候。所以,刘慈欣让她活到了最后,而备受读者推崇,以冷静和理智著称的章北海却匆匆领了“盒饭”。
刘慈欣在《三体》中感叹: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正表明了他对宇宙的希望,希望宇宙不要被冰冷的“黑暗森林”法则禁锢,希望文明能够用“人性”克服冰冷的“理性”,泽被苍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断扩张吞噬。
所以,面对未来的选择时,或许不应该完全依据冰冷的理性和逻辑,而应该考虑“人性”的引领。一味的“理性”推理,恐怕现在就该停止人工智能的脚步;可如果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性”的灵魂,用人文主义文化驾驭科技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一定能为人所用,成为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