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一种阅读方法,人文哲学类书籍的阅读方法为:
1、先看事实,
2、再看观点,
3、最后看方法
《道德经》大多有观点,有方法没有案例,我们在阅读时,就需要自己补充案例才能理解!
今天的例子:
1、事实——雷军做小米、罗永浩做直播,都是“风口上的猪”
2、观点——上善若水
3、方法——动,善时
《道德经》怎么读才可以理解呢?很多人读完以后背了不少成语,可是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我们可能都非常熟悉“道可道,非常道”,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我们要去理解首先要知道,道德经本身是一本哲学,是一本人文的哲学,所以我们要读这本书的时候,要使用的是“读人文哲学的阅读方法”,它和读各种工具书其实不太一样。
万维钢老师在《学习到底是什么》这本书里就讲,人文哲学的阅读方法是有三步的:
第一步:看事实;第二步:看观点;第三步:看方法;
我们随便抽道德经其中一章:上善若水篇,这一篇只有三十多个字一开篇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己近于道。
这句话上半句典型就是个观点,“上善若水”,最好的美德就像水一样,它有个判断的观点,然后怎么做到“上善若水”呢?它给了好多个解读,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文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古朴了一点,但是我们只要带一个案例下来马上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比如“动善时”,用一个案例就是雷军在创业之前,他就苦思冥想怎么样才能成功,后来悟到了“顺势而为”,所以后来就有了那句名言“当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上天”,这就是动善时,做事的时候你要顺应时势。同样是做手机的,雷军做手机就成功了,罗永浩也做手机,他实际上入场就错过了时机,结果锤子手机就倒闭了,后来他跑去干直播带货,于是乎他就做起来了。
这个就是上善若水篇有了一两个案例之后你对它的理解会深一点,或者再差一点你起码会记住它,我们又要阅读能够理解道德经,其实就是在读完这篇以后,你根据它的观点和方法,去寻找你心目中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是你经历过的事情、可能是新闻、可能是故事或者寓言都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带着这些东西它就会建立起来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框架。
我们再来换一个领域,刚刚列举的是雷军和罗永浩都是关于创业的部分,我们换到教育领域里面,我们不会让一个零岁的孩子去学微积分的,我们都很清楚时候未到。那到底什么时候该学什么呢?
让.皮亚杰在他的发展心理学里就讲,0-3岁的时候孩子发展的是感觉系统,所以那个时候要他摸爬滚打;4-6岁也就是幼儿园这个阶段,主要发展的是言语和行动,你要让这些孩子去打闹玩耍;1-3年级孩子开始学习初等逻辑思维或符号,这个时候要学阅读、大量的阅读,其实读好书坏书无所谓,读多就行了。到了4-6年级,中国时候孩子的一般计算逻辑能力开始出现,这是大脑开始发育了,这个时候开始可以学数学了,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会教孩子如何算帐;到了初中他开始出现复杂逻辑思维能力,这时可以学语法、可以学物理学定律;而到了高中,他开始能够做这个有自己内在意图可以有目标导向和高考了;然后到了大学他才可以自学,到了可以自主自己的生活不会啃老。
对于孩子的学习为何要提前呢?如果你提前让孩子在小学就搞定高考,甚至见过最夸张的要让孩子在初中、甚至幼儿园就搞定高考英语,这是什么?这就是提前,提前即是不善时,你没有顺应这个时代,然后你就做的很辛苦,孩子就容易出事。(一个父亲花17年把孩子送进常春藤的孩子的事件)
就是老子所讲的,你有没尊重这个道:无为就是顺应时势、顺势而为,你能不能够允许自己在风口来的时候才去起飞,而不是硬跟时间对着干,这个就是我们要学的道德经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看事实;第二步:看观点;第三步:看方法;
缺哪个你补上哪个。
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