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一要,尽显智慧教育的奥妙——教育心理学分享第405天
明天就是小雪节气了,今天是为大家分享A“女”部汉字的最后一天,为什么不分享所有的呢?
这就是先给后要的教育奥妙,激发一些人从字源思考人生和家庭教育,比一味地给,要好太多。
从“要”的字源来看,特别需要提到“需”。
汉字本来是一字一意,单个汉字图画对生活的素描是非常生动准确的。
【需】字的金文图案提示:很显然,雨+天,两个组件构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8464/367c80f32628739b.jpg)
【需】造字取样源头:天降雨,为需。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雨水是最牵动人心的自然现象,祖先用雨+天两个组件,高度概括了这种诉求;诉求雨水。
先祖造字为何上雨下天?如何不用上天下雨?请君琢磨汉字内建的“形而上之理法”,内建自然语言“理解“的所以然。
【要】字的金文图案是:双手图案,下面是“女”字构件。手向下摆弄一左右对称设备,下面是女字+类似线轴的图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8464/1b7c2731ccaea8e2.jpg)
【要】造字取样源头:女性双手劳作摆弄设备或线团,纺织也。突出女性和精巧的手指动作,图画很生动。
为何妇女纺织为“要”呢?这种探讨和追寻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只有从大局经纬生活的人会豁然。
中国有句古话:男耕女织,吃饱穿暖。这就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的最大诉求,对幸福的最基本诉求。站在这种最基本、最自然、最永恒的诉求立场上,我们再看古人造字的图画......
【需】是诉求风调雨顺,耕而有获使民不饿;【要】是诉求纺纱织布,使民穿暖。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8464/fd9e1a3adfd63791.jpg)
【需、要】,两个字(两幅画);高度概括了先民的生活,概括了生活的诉求,概括了生活的基调,一直到今天,这种基调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以【需】字为构件的汉字都具有其基因。
儒:人之需;需人。儒,是人文精神的奠基和发展,是人之大需,也大大的需要人来实践。否则人将堕落成禽兽,西方文化缺少这种人文精神,导致裸奔邪癖者众多。
【要】字的生活物资必备基因,引申为人身、生活物质、军事、城池等最重点的、不可或缺的事物层面。
例如:重要,要害,要塞、纪要,......等,都突出了其内建的不可缺少的属性。
以易经的视角俯瞰这两个字。
【需】为天,【要】为地;
【需要】则为人。天地人三才,不是算命先生的专利,是“智慧”的内在自然属性。
【需】是对客观的诉求,诉求方没有主动权的,正所谓靠天吃饭。
【要】是主观的,通过人的努力可以取得的。
“需、要”组合成词组,并非模糊了两个字的本意,而是更全面的界定了“诉求”。
穿越3000年,今天我们在使用这两个字的时候,其基因仍然存在,对着我们微笑!
例如:我需;我要,内涵是不同的。
我需=是客观的陈述;结果则根据客观情况而定。
我要=主观诉求,结果可以通过努力、变通,而获得。
如果把这些融合在家庭教育中,你是否了解到——
孩子需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要”
而不是轻易地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