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资治通鉴》,刚好读到春秋战国时期,看到网上对“家天下”的探讨,不免心有戚戚。老子、孔子两位圣贤的著书中多次提到“天下”一词。我认为和“家天下”有着重要的渊源和联系。
老子、孔子处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彼时,西周已经建立了封建、宗法、井田、礼乐四大制度。我们来分别看看这四大制度究竟是什么。
首先,春秋时代,贵族分封城邦,那些宗亲功臣、拥护周氏的原有氏族,分到土地城邦,“分土而守”,这就是“封建”。其次,上至天子,下至宗族,大家都遵循“嫡长继承制”,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百世不移,小宗五世则迁,小宗从大宗,大宗从公室,公室从宗周,形成以宗周为主的整个宗法社会,这就是“宗法”。再次,到了大名鼎鼎的井田制了。井田制是当时的经济制度,得到田地的都是随诸侯进驻分封城邦的武士,武士再雇佣庶民进行耕种。那个时候,土地是绝对的核心生产资料,所以井田制是一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有了它经济就有了一个根本的基础。最后是辅以礼乐,这是文化制度,通过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来规范风俗习惯。借助这四大制度,一个社会治理的基础架构就此形成。在这个框架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全国大家族的族长,既在政治上统一,又在伦理上统一。这就是“家天下”的由来。
可是,随着铁器的发展,生产工具更新换代,原先依靠石器、铜器的农耕生产被逐步淘汰,生产效率提升很多,土地深耕,产量增加,人口急剧繁衍,原先的井田制首先崩溃,分封的土地不足以养活人民,争地之战增多。周室羸弱,诸侯崛起,各诸侯之间互相兼并重组,这个时代就是被儒家常说到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彼时,治国的机制急需升级换代,于是出现了管仲的霸政变革。
在春秋末年,帝王学已经基本成型,它的支脉有两支:一支是打天下的太公之学,另一支是治天下的周公之学。太公之学这一支非常适合乱世霸业,以政治、军事、外交、谋略见长,用于开国建国。周公之学,以政治、国防、经济、文化见长,用于治理繁衍,长治久安。古之纵横家多为太公之学,而儒家、法家多为周公之学。直到今日,帝王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不为普通人所知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