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写作年龄的递增,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作出不同的选择。图片来自陈环环
为名?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要发表,也就是手指一点的事,网络写手铺天盖地,谁还会因为你能写几篇东西羡慕你啊?现在有钱就能印书,一口气出几本书的也大有人在,谁还稀罕呢?若想写首情诗去骗女孩子,那得赶快找精神科医生诊治了!
为利吗?真想发财,你还不如趁早干点别的。真正能靠写作致富的,那是像二月河、莫言、贾平凹等大腕中的大腕。对绝大多数作者来说,你干什么不比写作赚钱啊?不仅不赚钱,还得倒贴印刷费呢!曾经就有人对我说:看样子你也不傻,干点赚钱的事,也早发了吧?
在我开始写作的八十年代,作家还是很让人高看一眼的。
想当初,自己开始写作时,只求能发表,不看什么文体,不论自己是否擅长,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积累和感想,什么征文都参加、什么报刊都投稿,甚至连读者来信也写得不亦乐乎。如果有“豆腐块”发表了,必定兴冲冲地到处示人,俨然以著名作家自居。稿费单自然是久久不去取,要摆在显眼的地方让人看的,如果得到别人几句赞美,兴奋得几天几夜辗转反侧。万一得了个什么奖,那简直要狂喜到晕过去了!
胡写乱投,只求发表,这应该是所有写作者都经历过的初级阶段。
但是,如果写了大半辈子,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操练”上,说实话,这种“操练”,除了好过打麻将,还不如去跳广场舞呢。
有许多人经过写作的初级阶段后,会往故事性方面努力。怎样把故事编得好看?怎么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这确实需要讲究技巧。有不少写手费尽心机,最终成了编故事的高手。
精于编故事,也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只喜娱乐、微信流行的年代,大多数人是热衷于快餐文化,只求故事好看,哪管什么品味内涵?根本就没有停下来审视一下、思考一下、感动一下的习惯。就算你精心创作一部艺术精品捧到他面前,他也是不屑一顾的。
当然,善于编故事,这也是写作者的必经之路。艺术性就应该包括故事性。但对追求内涵的小说家来说,故事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外壳。他想表达的,不只是故事,而是要通过故事体现他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或揭示一种社会特质、人性本质。有了这些内涵,才说得上是值得品味的作品,才有流传的可能与价值。
早些年,我在一次故事讲座中说过:好故事是可口可乐,好小说才是醇香美酒。写故事的人就不太认同我的说法,觉得有歧视的偏见。其实我并没有歧视故事的意思,我自己也是从写故事起步的。直到写小说后,也非常讲究故事情节。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会讲故事的层面,讲故事不是小说的最终目的。值得品味的才是好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像选美,一个美女,外表很美,但没内涵;外表还行,内涵丰富。你会给谁打高分呢?
在你打分的同时,也就看出你品位的高下。
一部有内涵的小说,还不能缺少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果没有可以品味的细节,故事再好,我翻翻就会放下的。
因此,我始终不认为,畅销、票房、收视率,就是精品力作。还得考量是哪些人喜欢看。热门之后,往往就是冷门。
说了半天,现在写作,既不能为名,又不能图利,那干嘛还写呢?
最近,迟子建的《群山之巅》获得《当代》长篇小说第一名的奖项。她说:我没有如释重负之感,而是愁肠百结仍想倾诉。这种倾诉似乎不是针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而是因着某类风景,比如滔天的大雪,不离不弃的日月,亘古的河流和山峦。也或许不是因为风景,而是因着一种莫名的虚空和彻骨的悲凉!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因为关注现实,因为琢磨人性,内心积了太多的情感,有要写出来的冲动,有一种要向人讲述的欲望。进而希望通过作品,引起读者的共鸣,多少起到启迪心灵的作用,那就功德圆满了。即使无名也无利,甚至自讨苦吃,却乐此不疲。
心甘情愿地付出,是一种情结,往往是不图回报的,也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在一个人心浮躁、精神越来越被物欲所侵蚀的时代,能够耐住寂寞,坚持精神的书写,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不是常人可以理解得了。
经常有人会说:你们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你以为你是谁呢?
如果你根本就没有“文青”的情怀,说了,你不会懂的。
我也自知,我说这些,有不少人是不以为然的。这没关系。在多元选择的今天,谁要想统一所有人的看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有了差异,才有色彩。有了色彩,才有我们看到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