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6月23日
地点:忻州市曼陀罗幸福心理工作室
内容:《批判性思维工具》 第4章
领读人:郝晓东
构成思维的八种元素---常春藤第35次共读记录P51:无意识思维的意识化练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表面之下隐藏的深层信息。
Q1:什么是无意识思维的意识化练习?
孟蕊芳:无意识就是潜意识。
郝老师:什么是潜意识?
郝老师:无意识思维的意识化练习是这样子的,我们所看到的八个要素当中,许多都是无意识,当我们说出一句话,一个观点的时候,背后已经有很多的思维,很多的要素在运作,只不过我们没有呈现出来,但是背后的潜意识、无意识思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而我们不去对这些潜意识进行分析。
举例:比如说我从这周开始我们对1到6月份没有参加读书的老师进行清群,这是一个观点,但背后已经包含了很多的要素。(比如已经包含了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促使人们读书,而非请出去。(背后还有假设,假设是如果重视一件事情,6个月肯定有一次会参加,反过来说,如果6个月没有参加一次,那假设就是不重视。这些东西都在潜意识里面,但有时候这些假设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把它意识化,有可能这种假设不正确,或者你用这样的方式达不到目的,目的和手段之间是不是统一,背后都有思维成分的联系,需要把它分析出来。
P52: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通过赋予事物一定的心理意义来理解客观事物。所有的思维活动在本质来说都是主体意义建构的活动?
例如:所有的与自己相关的情景和声音都对个体具有独特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建构则不需要明确的外在表征。多数时候我们的思维过程都不是明确可见的,只有在有人质疑我们思维的可靠性,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辩护时,思维过程才会变得意识化与清晰化。
Q2:思维的本质是主体意义建构的活动,所有与自己相关的情景和声音都对个体具有独特意义,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可以结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王晓婷:思维就是重新创造了客观事实。
郝老师:什么是客观?
王晓婷:客观就是世界的本来样子。我们的思维是对世界的改造,带有主观意识。
郝老师:思维活动的本质是主体意义的建构活动,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客观存在?
王晓婷:那就是佛家之类的存在。
郝老师:人类能为能触及到物自体?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的客观”。
王晓婷:可以的,宗教之类的。
郝老师:按照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世界不存在纯粹的客观,也不存在客观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建构起来的,所有的客观都是人建构起来的。人是无法触及物自体的,因为我们理解一切世界都需要通过心灵,一旦经过心灵一切的客观都是主观,所以说思维的过程就是主体意义建构的活动。这句话的意义在哪呢?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取决于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又是我们赋予它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认识不同,就是因为认识的意义不同,意义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产生不一样的需求。
举例:比如说我参加读书会,这里面包含的意义就是我认为读书有用,有用的话我参加就是愉悦的过程,愉悦的过程就会产生我的需求,我就会再读书。如果我们的学生是被迫来这听讲座,他对这个事物的意义是外在束缚,他认为这没有意义,是你让我来的,你让我来,我感觉不舒服,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就在其他的地方寻找,如玩,看手机,或者选择逃避,所以说感受,意义,需求是相关联的。
结论: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人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这一内容对任何方面都是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去怀疑我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以改变他对事物的意义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就是意义的丰富。
Q3:所有的与自己相关的情景和声音都对个体具有独特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建构则不需要明确的外在表征。这句话什么意思?
孙彩平:当你说要下雨的时候,你已经启动下雨的思维活动。
郝老师:这里面有一个观点,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扩大点说,每个人的现实,每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出门的人,你说下雨,他说我要带雨伞;如果是一个长期干旱的老农民,你说下雨了,他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每个事物对自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思维过程没有表征,是内在的思维过程。
Q4:P52:每个人都存在应对外部环境的模式化行为,而我们的思维也是这一模式化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就是说个体的思维,即使是针对简单的事物,同样遵循个体的行为模式,并迎合个体预设的目标。如何理解?
孙彩平:是不是习惯性思维,低程度的和较高层次的习惯性思维。细思考,每个人都有两种思维,如果受到限制,就是低层次的思维,如果能够挑战,那就是较高层次的思维。
郝老师:模式化不存在高级和低级,就是说每个人都 有一套模式化思维,模式化思维决定着他的行为,这是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特定的处境下,以及生物基因的遗传,从小会慢慢形成一种应对处境的方式。比如小孩在刚生下时,把东西放在嘴边时他会吮吸,这是一种生存模式;比如生在贫穷的家庭里,他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自卑的模式;或者他在家中排行最小,他就可能形成一种娇惯的模式,他饿他就是会哭,因为他发现哭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如果是男性,就是会慢慢形成以男性的模式去对待事情。人会慢慢形成一种模式去应对生存处境,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形成一种人格,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中学时期基本上就固定下来了。优秀的人会不断突破,但是比较少。这种模式会形成今天的我,也就是我从哪里来,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人的不自由是受限于模式,学习批判性思维就是批判自己的这种模式,或者说我们要审视这种思维模式,他从那里来,这就是人之自由的表现。动物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动物是靠本能,大雁南飞,燕子筑巢就基因刻录的,是本能决定的,因此动物是不自由的,人之自由是人能突破自己的思维主,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如此。
构成思维的八种元素---常春藤第35次共读记录Q5:这一目的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思考都 是与其目标、欲望、需求及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欲望和需求有什么差别?
郝老师:区别很大,很多时候我们不幸福就是我们欲望太多,被欲望所控制,而不是需求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我想占有或得到他,而不是需求。我们要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不是满足他的欲望。虚荣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借助于其他来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提到不同需求都是需求,而不是欲望。
Q6:P53:为了提升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学会用明确清晰的方式表述问题。一旦问题发生变化,我们也必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思考,对问题解决的标准进行调整。为什么问题会发生变化?问题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原沐:对问题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同一个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可能由原先的开头重要变为中间重要或结尾重要。
王晓婷:时过境迁,问题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郝老师:为了提升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学会用明确清晰的方式表述问题,这里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是如何表述问题?
郝老师:问题变化是指赋予不同的意义,举例:小孩晚上写作业磨蹭,这是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小孩写作业磨蹭这是一个问题,换个角度来描述,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主力(转化),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就变化了。要解决磨蹭可以采取很多的方式(批评,打骂,减小作业等等),但这样培养不出孩子的自主性,因为他总是借助于外在的环境。
拓展:医生的诊断的是思维的八个过程运用的最严谨的例子,为什么?因为教师即使诊断错误也没有及时的效果,医生则不同,诊断错误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个人头疼,医生来了不会给你下药,要考虑因为什么引起头疼,医生要找到你因为什么而头疼,要找病症,就要收集信息,然后假设,假设是基于自己的概念,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症状,基于假设再去收集信息,然后再验证;再用假设收集信息,如此类推,或者多部门进行会诊,最后进行得出正确的结论,医生的诊断就是对八要素综合运用的过程。
构成思维的八种元素---常春藤第35次共读记录Q7:是语言创造人还是人创造语言?
张庆瑞:一开始是人创造言,然后是语言影响人,是人创造了语言。
郝老师:是语言创造了人,什么是语言?语言不是我们所说的话,语言是风俗制度、习惯、传统这些都是语言,是语言创造了人,如果没有语言,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人就停留在动物层次,这就是关系优先我,皮亚杰提到的关系优先,动作优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有师生还是先有教学?是先有教学才有老师,当没有教学行为的时候也就不会产生老师,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是语言创造了人。在很原始的时候,人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则,制度,习俗,形成彼此之间相处的准则,这就是语言,这就会塑造人。比如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会对东方语言塑造,我们生活在一个家庭,就会被家庭语言所塑造。所以可以把语言理解为文化,是文化塑造了人。文化是用概念构建的,我们用教育这个词来理解教育,时间久了我们就把概念当成了事实,也就是说,所有的概念都是指月之手,而不是月亮。我们学习各种知识,都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概念理解背后的东西,教学不能只教概念,要了解概念之后的内涵。比如: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大家都知道,但不并不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能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真正的内涵,很多时候我们都 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去理解,或者道听途说,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可能这个概念与事实已经有很大差距了。在信息时代如何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需要回到原点,回到文化的源头,一个文化就和一条大河一样,在源头是清澈的,但在流动的过程中就浑浊了,我们读原点,不读诠释,就是因为原点是清澈,我们弄清他的本真是什么,然后再赋予他新的意义,这就是概念不等于事实本身。这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概念,但是概念多了也会有弊端,我们会因概念过多而忽略了事实本身。我们读书,都需要清晰一点,要通过知识概念去领会他本身所指的是什么,所以思维的发展就是概念的丰富,或者说语言的丰富。小学生就是多读书,多认字,多认字他的思维就丰富。语言少,语言就是思维,比如笑有很多种,不同的笑表达的内容不同,孩子的概念里只有一个笑,就不容易表达,语言丰富了,思维就丰富了,所以我们要强调大量的扩充语言。成人的发展大量的扩充概念,概念越精确,审视越清晰,概念塑造了人。教师的专业不能是你说的内容家长也可以说出来,你所分析的道理别人也可以分析出来,这是不专业。
结论: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组织,P60:语言常常替代了那些以其命名的现实事物,由此语言表意与事物本质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也是人类自我欺骗这一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
如果研究国学,研究古文,不懂训诂学,就不可能学好,因为古人在以前所用的字和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不一样,如果你不懂训诂学,去分析《论语》、《孟子》、《中庸》,用今天的概念去理解,就抵达不了古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Q8:三个概念:惰性知识、主动性忽略、活性知识
惰性知识:是指我们并不完全理解仅通过机械记忆加工的信息,但是我们总会自以为已经理解了信息的意义。
主动性忽略:是指人们将实际错误的信息看成是正确知识,而且这些错误的信息还在头脑中获得加工并得以积极应用的心理过程。
活性知识:是指在头脑中获得加工、被积极运用,同时以被深入地内化理解的正确信息。
郝老师:想一想我们在劝一个人不要抽烟的时候会怎样说?你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他会说某某人抽烟活的年纪很大。这就是主动性忽略,他不考虑这些。不考虑这些有两种,一种是他不知道,还有一种是知道而转化为主动性忽略,这样说时已经有自欺的心理了。
活性知识:我们如何让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成为活性知识?
王晓婷:活出来,用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指导生活。
剧锦霞:我感觉这里面的惰性知识就如你刚才所举例子,教育,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但专家、大家会从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概念中提取出新的东西来唤醒大家对教育的新的认识,觉得对教育理解了但没有真正理解是不是就是惰性知识?从教育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概念中提取出新的东西这个是不是活性知识?
郝老师:这里其实是把知识分成错误的知识和正确的知识,教育是错误的认识,重新命名这是正确的知识。大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因为获得的是惰性知识,而不是活性知识,那个知识只是用来考试用的。比如说注意,上课唤醒不了学生的注意,包括大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教的也是惰性知识,而不活性知识。比如教教育学的老师,讲注意,但学生都睡着了。
你讲注意学生睡着,说明你只是将知识当成一个概念来传递给学生,而不是把它应用为一种策略。所以优秀的教学应该是一种活性知识,是在运用知识,而不是在背诵知识。这又回到概念这个词当中,什么是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在发展当中遇到的困惑,解决这个困惑的工具,所以知识是有魅力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诺贝尔被炸药炸的浑身是血跑出来的手舞足蹈的,这是兴奋,因为他发现了知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无味,因为他已经脱离了那个情境,没有了魅力。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让我们去打通知识和知识创生时的联系,打通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打通知识和生命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个知识对我有什么用,我学了它之后有什么用处,这就是我们说的活性知识。所以说王阳明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为什么不说知行统一呢?因为知和行是一体的。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知识是行为的结果,是我们盖房子的过程中形成了盖房子的方法,先有盖房子的行为才有盖房子的方法,这就是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
但是我们今天也可以理解为知是行之始,因为我们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然后再去盖房子,但是就怕我们掌握了不去行动,大脑中储存了一大堆僵死的东西,越学越烦,而且自以为掌握了,如果不与生活打通,那就是僵死的概念,这也是读书需要警惕的一点。读书如果读偏了,就会把读书成为自己逃避现实的方法,以为在读书,掌握了方法。读书只能启发我们的思维,但是他不会代替我们解决问题。
孙彩平:惰性知识也好,活性知识也好,他就是批判性思维要思考的信息,惰性思维是我们记忆加工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加工的时候容易产生混淆,就是一些语言的混淆,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概念,就是语言的混淆。49页提到批判性思维的标准:清晰性,相关性、准确性,这些标准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首先我们所获取的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从语言中提取出来的概念又是模糊的,而从这些概念出延伸出来的小概念更是模糊的,所以这些惰性知识本身就是模糊的,所以他一旦进入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加分析的话会更混乱。不要过多的给孩子灌输更多的概念,因为那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概念本身就是不清晰的,他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东西。要想思维,就必须得到一个活性知识,源于动态的启发方式。如果没有活性知识来推动,进行推理,就是没有思维的,只有惰性知识是无法促进思维的。
郝老师:举例游泳,比如你把游泳这本书的知识全部背下来,是不行的,跳到水里是很危险的,会被淹死的,因为你掌握的是惰性知识。活性知识是你把这些游泳知识背下来,你会游之后再看这些知识,这是活性知识。
孙彩平:我觉得不一样,因为他讲到的是思维,而不是行为
中间讨论过程。
郝老师:知和行是一体的,活性知识是被深入地内化理解的知识,这里提到批判性思考对获得的信息的评估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得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我说我小时候见过,但是经历过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受处境的影响,但是跳出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思维。鱼只有把它放到岸上以前它才知道它是一条鱼,因为它离开处境才知道它的特征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要想了解我们思维模式,那就要换一个处境,换一个环境 ,或者经历大的挫折,或者换一个工作,才会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