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让眼睛休息,想一下哪些人你觉得很有创意,贾伯斯?魏斯·安德森?伊隆马斯克?真锅大度?他们爆棚的创意能量,让人很想剖开他们的大脑研究一下,是不是跟常人长得不太一样。(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
我上课常跟学员讲,这堂课是来打破迷思的,创意不是天才才有的,创意也不是凭空出现的,然而创意如何生成的呢?我整理了一套方法:「连结思考」。研究这套方法过程中,我看了许多资料,有些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创意生成的知识,值得大家花时间了解。
大脑先生是如何跟创意相处的?
我最近读了一本《大脑先生的一天》,它以一整天的生活情境,告诉你大脑在面对不同状况时,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提到关于大脑与创造力的关系,有个概念你一定要记住:「与其说创意是创造新事物,不如说是让大脑中从既有的信息中产生新连结。」这道理可说是「连结思考」的科学应证。
书中提到,想当一个有创意的电机工程师,首先你要先了解电机相关知识领域,想当有创意的厨师,你得先了解烹饪相关知识,想当有创意的文案,你总要会写字。
电影《寒战》中,梁家辉曾说过一段话:「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暗也好,明也好,第一步,学会它。」
这些「特定领域知识」就像一个个小点,点越多,连结的可能性越高。你越专研相关领域知识,越精通,越有机会产生变化。
有个问题是,当我们眼睛一睁开,大脑就会受到各种促发,为了降低使用量,大脑尽量以习惯的方法来行动,也因此旧连结在你脑中的声响比新连结来得大。想创造新连结时,我们需要时时抵抗旧连结的诱惑。
你必须要有意识地挑难的路走,质疑工作上习以为常的作法,被同事嘲笑也不要沮丧,创新者总是孤独的。重点是避免落入自身专业的陷阱,书中也提到,批判式思考,非常有助于创新。
连结脑中idea的另一个技巧是,要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却不被知识绑住。这个时候就要引用外部知识,打乱你的大脑。
干扰大脑,反而让你更有创意?
流行音乐家伊诺(Brian Eno) 是一个分心高手,只要餐厅有音乐,他就不能专心与人聊天,必须要完全免除声音才能认真做一件事情。但他同时是一个创意高手,曾跟U2 ColdPlay等歌手合作,也参加过大卫林区的电影配乐,还做过许多实验性的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在工作效率上,分心是个贬义词;但换个角度来看,分心是因为大脑有随机跳跃的倾向。心理学家发现注意力过滤机制较差的人比较有创意,因为太过专注,会让你失去创意的视野。
更深入的内容你可以在《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中找到,他里面讲述更多分心带来创意的故事。
我转述这个例子不是要你随时检查手机,逛逛脸书让自己分心,而是要你在专研专业知识时,适度引入其他领域的知识让你大脑分心,让自己更有创意。
贾伯斯孕育了ipod、iphone等跨时代的3C产品,人们常说他的设计充满「禅意」,你知道他每年都会重读的书,是什么书?不是当代设计大全,也不是100种想创意的方法,而是《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这本书将禅修带入他的生活,也影响他后来的设计理念,诞生极具人文哲思的3C产品。
生硬的学科也可以萌生创意,大家印象中想象的经济学,肯定是一些数据表格无聊到不行,但《卧底经济学家》的作者却用经济学来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状况。
他以「卡尔特理论」的默契式勾结,教你如何让大家一起摆烂,使每个人的成绩都一样好,重点是要惩罚那些偷偷念书的好学者。还用一篇经济学论文来说明,外遇是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要想外遇的人先去学会成本评估。
他将经济学连结风马牛不相干的例子,极具巧思。
有新连结,就有创意
大脑是很好的东西,人人都有一个,但不是人人都了解他。从脑科学的角度切入创意思考,让你更能理解创意的诞生过程不是虚无飘渺,而是有迹可循。
让我们重新复习一下关于大脑的四个创意观点。
1. 让大脑中既有的信息产生新连结,就能催生创意。
2. 大脑喜欢旧方法,想要变成创意人,你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没走过的路,质疑工作上习以为常的作法。
3. 容易分心的人更有创意,是因为太过专注容易侷限你的思考。
4. 多吸收跨领域的知识,才能让你跳出框框,创造新连结。
听完理论,对于「如何主动找创意」、「什么工具可以创造新连结」、「让文案或社群素材更有创意」,是不是有些初步的想象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