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对阅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作者:马丁塞利格曼)第12章的读书笔记。
既然称乐观为一项技术,首先要说明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不是包治百病!用之前问问自己:如果在这一特定情况下失败,代价是什么?如果不是死亡、车祸或者婚姻破裂这种重大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是被拒绝一次、有点儿尴尬而已,可以考虑应用乐观技术去应对。因为你输得起!输不起的时候悲观的态度可能会让你更清醒的看到现实,更有担当的去处理。这里的“悲观”或“乐观”与你平时的语境含义可能都有些差异,如果要更好的理解词语背后所指,推荐你看看我另一篇读书笔记《到底多乐观才是合适的乐观》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4986762/notes/36069860
好,乐观技术怎么用呢?
第一步,准备工作,找出需要应用乐观技术的具体对象——我们对不好的事情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识别出这个链条是如何自动化运转的——“不好的事——我们自己内在产生的想法——我们由此产生的感受与行为”。
举个例子:
不好的事:我提前下班回来发现我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在车库里抽烟。
想法:他在干什么?我真想掐死他!我一点都不能相信他。他一开口就是谎话,一个接一个,我这次不要听他的解释。
后果(由此产生的感受和行为):我非常非常愤怒,甚至拒绝讨论这件事。我骂他,整晚都在生气。
看完这个例子,一定有人的想法类似于:至于吗?有必要为了抽烟这点儿小事儿如此愤怒吗?怎么能因为看见孩子抽烟就认定孩子一开口就是谎言呢?
没错,这个妈妈的解释风格有点儿悲观化的倾向,把一次性的行为普遍化(一点都不能相信他,一开口就是谎话),以偏概全。
回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即使我们不会在抽烟这个事情上炸毛,我们在哪些场景下会一点就着,进入应激状态,异常愤怒、沮丧、失落等等,然后无法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自然结果也不理想。有吗?那个场景是什么?
这样的时刻就是乐观技术的用武之地。
但首先是要识别出来、记录下来。别小看这个动作,没那么容易。不好的事——我们自己内在产生的想法——我们由此产生的感受与行为,这个链条运作的太快,几乎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在“事”与“感受和行为”中间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直接把我们的“想法”当成了“客户事实”。
所以,首先要让这个快速运转的链条慢下来,好像播放慢镜头一样,让我们看清其中的每一帧动作。
“不好的事”: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是我们的评估,我们听到的原话,我们看到的动作,没有推断。
“我们自己内在产生的想法”:我们如何解释这件事,解释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在听到、看到的那一刻头脑中冒出的想法,我以为、我认为。
“后果(我们由此产生的感受和行为)”: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以及由感觉驱动的行为了。
第二步,核心动作,在识别清晰后反驳自己的想法,证明其片面性、不合理性,令其无法成立。具体的反驳方法有四种:
方法一,证据:就是这个字面意思,把自己当侦探,找到否定你自己悲观想法的证据,找到支撑你的反驳的证据。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多数时候,事实站在你这一边,因为对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悲观反应往往是反应过度。
举个例子,看到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考得太烂了,绝对是班级里最差的——感到颓丧、无助、难堪。千万别觉得这个“我”不可理喻,完全没有逻辑得就得出自己全班最差的结论,我们对待自己往往就是这么严苛、责备。
反驳:我太小题大做了。我希望全拿A,结果拿了一个B,一个B+,一个B-,这并不是太差。我不是班上考得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我去查了别人的成绩,坐在我旁边的家伙拿了两个C,一个D+。
我个人做这个练习的体会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自己必须愿意并且真的改变屁股坐的地方,决定对那个想法实施反击,然后自己的视角才能改变,马上就能收集到证据,否则也是视而不见。
方法二,其他可能性:我的确听到了,看到了,但是这件事的发生不会只有一个原因,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我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看待这件事呢?尽可能多的看见原因,把关注点放在可以改变的、与特定情境和条件有关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继续上面的例子:看到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真实笨死了,我应该面对事实,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年纪也太大了——觉得自己自不量力,为自己想到一个硕士学位的想法感到难堪、丢脸,想退学,安心工作就好。
反驳:我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并不是因为我的年纪,虽然我40岁了但这并不会使我比其他人笨,我考得不好是因为我有太多事要做,没时间看书。我要上班、照顾家,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拿到这个成绩算不错了。
方法三,暗示:坦白说,对于暗示,我也没有深的要领,目前浅显的理解是:问问自己,就算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是对的,那又怎样?其中的暗示是什么?我的年纪的确比班上同学大,那又怎样?这并不能表明我就没有他们聪明,也无法证明没有人愿意雇佣我。再问问自己:这个想法会带来多坏的结果呢?一旦问自己这个问题,就会推动自己继续求证,赶跑那个坏的结果,我不要这个想法来干扰自己。
方法四,用处: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粗暴。直接问自己:我这个想法,现在对我有用吗?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没用,那就不要管它,要么反驳它,要么置之不理,聚焦在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上。因为这个问题是你必须解决的,结果比想法更重要。
继续上面的例子,已经在读硕士学位了,考试成绩也已经出来了,我是不是比别人考得差,我是不是年纪最大,我是不是不够聪明,这些想法是否真实、是否正确都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要让读学位这件事有个结果,我要推进它完成。
然后呢?运用四种方法反驳后结果会怎样呢?
用得好的话,会激发出新的感觉和行为:我对自己和成绩都很满意,我会继续念下去,我不会让年龄成为绊脚石,我知道年龄对我不利,但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再烦恼也不迟。
以上例子均来自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