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草原》是多么美的一篇文章,可教学这篇文章时,学生怎么也走不进去。他们木讷的面容、呆滞的神情让张老师感到无奈,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下课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布置了一篇日记,课堂上我为什么不接受?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学生的日记本。
“老师学习新课的时候,你老是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检查复习的时候,你要把目光对准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假如我举手,你会提问我吗?”“无论如何,老师总会给我们正确答案,我们只关注答案就行了。”“我们能有什么问题?问题总是老师问的,同学们回答了一大通,最后还由您来总结。”……读着学生的心里话,张老师陷入了沉思,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小手不停地举,小嘴不停的说,下课后还没在老师身边问个没完没了。可是随着年级升高,举手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初中、高中课堂上往往出现静悄悄的局面。怎么会这样?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他发现,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重要工作时记笔记,越到高年级越明显,结论都是老师归纳提炼出来的,几乎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后练习答案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耳听笔录。他感叹,原来经常责怪学生不听话,现在才发现他们的侧耳细听、奋笔疾书的态度是那样的顺从,他们的专注的眼神总是盯着笔尖,甚至他们都没有时间抬起头来看看老师,所有的东西都被淹没在无声无息的记录中了。这样的课不是语文课,他要打破僵局,带领学生读出声来。
他想到了自己高中时的班主任冯世民老师。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领着学生读《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情动于中,泪眼潸潸。直到今天,冯老师教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形还深深地印在张老师心底。他决心不再做指挥学生头脑的手,他要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聆听尘封在文字里的声音。他坚信,从小受过严格朗读训练的学生,长大后提笔写作时读过的那些书,就会在他的耳畔萦绕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