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八周训练材料“分裂”是灵魂自我的审判和提醒!请聆听你内心的呼唤

第八周训练材料“分裂”是灵魂自我的审判和提醒!请聆听你内心的呼唤

作者: aheji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22:37 被阅读0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hw3m.html

    “分裂”是灵魂自我的审判和提醒!请聆听你内心的呼唤

     (2010-04-15 10:06:31)

       每一个人的灵魂(或者说“内心”),都真切地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有其目的,生命也是有其意义的。它知道你应该做的“正确”事情是什么!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与内心(或者称灵魂)的愿望相反,心就会用“分裂”的感受,来告诉你:伙计,走错路了!

        如果你依然执着地“忽略”这些信号,结果就是越来越强的“分裂”感觉,来不断提示你,几乎会让你崩溃。有些人最后真的崩溃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次一点的,豪爽一点的分裂者,用吸毒,找女人(女人就去换男人),赌博,大买世界名牌,玩酷,扮时尚,玩各种疯狂的游戏,来强行掩盖自己的内心分裂。

        大多数的分裂百姓们,用把自己累的半死的方式来逃避内心“分裂”的痛苦感受。比如到卡拉ok包房里把自己的脑袋吵得发麻,频繁组织饭局让自己在“热闹”中忙得忘记了“自己是谁”,大杯地喝酒把自己灌得早晚都发昏,天天打麻将让自己的脑子完全失去正常的思考。就算是最不济的穷人,也会用电视机的垃圾内容拼命给自己的脑袋大量灌水,带着“别人的故事”去睡,免得“自己的故事”很难堪地在心内冒出来。

        如果您看清了这一切皆由分裂而来,您感觉如何?还喜欢吗?因此,佛家总是告诉你:要面对!要觉知!而且,还要“清净”---就是要给你自己的“心”有机会告诉你真理,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和沟通。

        “分裂”其实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是你生命的指南针和测量仪。

        要知道你是否“分裂”吗?很简单,就是看你的心境是宁静平和的,还是冲突不安的。你心中是否总有念头在否定你现在做的事情?你是否总觉得你需要去发现点什么东西?你是否内心由衷地感到快乐和喜悦还是无奈和压抑?如果你是总是一副苦瓜脸,总有莫名的烦恼焦虑,显然,你就是“分裂”的。

        佛家还告诉你:无论走那条路,每一个孩子总有一天都会回家!

        这句话很温馨,很慈爱。但是真懂的人,听到后应该会不寒而栗!因为你很容易翻译出来它的真实含义:就是不怕你逃避!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无论你如何拒绝参加考试,如何拒绝内心的呼唤,顽固透顶地坚持玩“分裂”的游戏,至死不改,也没有关系。结果就是你必须一次一次地“轮回”,不断来“补考”。直到“有一天”,你愿意“面对”了,完成了你的灵魂任务,你就“回家”了。这“总有一天”的“一天”,可能计算单位是“千年和万劫”。佛家说,这叫做“一念千年,千年一念”。

        就算你不相信自己拒绝“合一”的“分裂游戏”会这么悲惨,但是,每天你生活在“分裂”的心灵地狱中,就已经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惩罚了。G先生说:人类是一种可笑的动物。因为害怕进入地狱,就选择先让自己住进地狱里以免“进地狱”!基本上,诸多的家长,就“住”在自己创造的心灵地狱中。而且,这种“分裂”还遗传给了他们的孩子。以致于学堂不得不面对这些“分裂”的孩子,教给他们“合一”的智慧,让他们不至于重复父母的分裂轨迹。 

       今日学堂作文课案例介绍  “教其心”的作文,学习“合一”的智慧和快乐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我上文列举的“分裂”例子,应该给各位看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家长的思维分裂,给孩子和自己都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这种分裂人格思维特征,普遍造成国人生活和事业的极大困惑,让人们一辈子活在各种烦恼中。中国人的“人生幸福指数”很低,人们最喜欢说的词汇是“郁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普遍的“分裂人格+断线思维”所致。

        “分裂”是混乱的一元思维,“合一”是精致的二元思维。在【与神对话】里面,把低等思维模式称为“二元对立”的思维,这就是我在【千万不要学文科】系列文章说的“单极式思维”,“一元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简单地执着“非黑既白”的观点,把和谐的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看不到对立中内在的关联。

        而更高级,更深层和更精致的思维,就是能够发现到事物各种对立表象背后,本质上是同一的思维,这就是“二元思维”,也可以称为“二元合一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可以在看起来完全对立的事物上找到共通点。大家看过我写的“一动分阴阳”系列文章,就会发现“求美得丑”“求贵反贱”,“爱怨合一”的奇妙现象。

        只有到了“二元合一思维”的境界,人们才会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思维,轻松愉快地达到人生的目的。而不是让自己的人生,被自己糊涂混乱,对立分裂的思维盲目地拖着走。

        学习这种高级的思维模式,【老子】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大众的对立思维单极化特别严重,所以无法理解这种思维。就像是太极拳以极柔而与极刚合一的内家拳,只有很少人才能够窥其奥秘一样。其实只要用心体悟,这并不难,关键要相信【老子】的智慧比我们高,不要用我们愚钝的一元对立思维来乱理解【老子】的“合一思维”。

        国人的“分裂思维”,本质上是“混乱一元思维”的结果。用我苛刻一点的说法就是“元都不元”的“乱元思维模式”。如果这种分裂思维不改变,人生的幸福,快乐,成功等等,都谈不上。

        那么,学堂是如何“教”学生这种高级的“合一思维”呢?我们会在学生的日常教学内容中都应用合一的思维模式,逐步调整。这里就用学堂的【作文课】来做个例子。

        两个星期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文题:

        一: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你希望周围和世界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向世界展现的形象和身份是什么?

        只要你真诚地去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你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分裂症状”有多严重。

        对于第一道题,很多人回答起来往往会很不满意。他们会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的缺点。比如,他们往往会回答,我是一个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富裕,不够能干,身体瘦弱)的人。

        而对第二道题的回答,往往又加进了太多的理想化色彩。比如,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很漂亮(很聪明,很富裕,很能干,很健康)的人。这样,显然就导致了“分裂人格”。

        因为,这两道题目,其实是“镜像作文题”,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一道题,相当于问:站在镜子面前的你是什么样的人。第二道题,相当于问:镜子里面的你是怎么样的人。如果站在镜子外面的人是一个丑八怪,而镜子里面的人像个仙女,这就必然是一个扭曲了的心灵世界。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佛陀说的“颠倒妄想”的愚痴之人,是“甚可悲可悯者也”。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是痛苦烦恼的分裂之路。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是这样的心灵扭曲者。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徒劳地挣扎,不断地质疑自己。实际上,读书越多的人,特别是我们这个“教育体系”里培养出来的人,以及越是大城市的人,越是“自我要求进步”的人,这种对立和挣扎的倾向就越强烈。反而是边远地区朴素的山民,可能反而在心灵层次上要“合一”得多。

        当然,相反的是:越是有智慧的人,你看到的他,就越是平静如水,深邃祥和。他们感受到的世界,是和谐和宁静的,以及完美无缺的。无论他们扮演什么角色,他们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所以,他们即使生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也会因为自己内心的“合一”智慧而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而喜欢自扰的“庸人”乃至“疯子”的特征,就是无论她拥有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无论她是否得到了自己追求的“好东西”,她都依然会因为自己内心世界的分裂,而升起对立和批判的心。这种人将永远生活在自己心灵创设的地狱中不得解脱,的确很可怜。

        但是,“凡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这种人同时也是极为可恨可鄙的:她身边的亲人朋友,关爱她的人,往往成为她“分裂人格”的直接牺牲者!所以,建议大家发现身边这种“分裂者”的时候,即使她露出最甜蜜的微笑,也最好远远地躲开,保持足够的距离。如果你在她尽力装出来的微笑脸上看不到分裂,也很容易在她的眼睛里发现焦虑和不安,这就是分裂的特征。这种闪烁的眼光,不符合“爱和慈”的“合一心灵”的祥和表现,就足以使你警觉和退步离开了,而不会迷惑于她装出来的微笑。(这种人很奇怪,她“笑”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外面”。在家里,在独处的时候,她好像根本就不会笑,而常常是一副苦瓜脸和歇斯底里的样子。离她越远的人,可能越有机会看到她努力表现出来的优雅和“笑容”,而离她越近的人,看到的往往是“阴暗不满”和“怨恨挑剔”。而离她最近的“心”,自然就时时处在“地狱”中了。坦率说,我见过好几个这样的重度分裂者,由于懂得心理学,我很容易看到她们的“笑”像是一个难看的面具,藏在后面的是苦恼分裂的灵魂,让我心中升起“离远一点”的感觉。

        实际上,要了解“合一”的程度很简单。看看身边的人,如果经常露出像孩子一般真诚快乐笑容的人,“合一”的程度就很高。如果经常是一副苦瓜脸,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她们一吊钱似的人,“分裂”的程度就很高。这种判断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准确度。家长们如果你在孩子的脸上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苦相”,就要当心了:他们正处在内心冲突不安的“分裂”状态,需要您的帮助。   

        下面就用一个学生的作文,来看看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跟大人一样,她们也会“很分裂”。实际上,她们的“分裂人格”就是家长“教育”出来的,并不是“天生如此”。通过观察她们分裂的程度,你可以反推家长的分裂程度的严重性。不同的是:孩子们可能更愿意改正自己的分裂,而家长们往往更愿意“享受”更深度的分裂。

        小诚的作文:第一道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我是一个问得多,做得少,眼高手低的人。

        2:我是一个情绪起伏较大,过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心情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或表扬波动很久。容易被情绪控制。因此导致忘记关注事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作出很可笑的事。

        3:我是一个自私的,不去考虑别人的人。

        4:我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平时跟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得理不让,无理也要强辨,很少能做到恕。

        5:我心中过分在乎跟别人比较,以至于心态不平,患得患失。

        6:我非常好面子,拼命维护一个虚荣的泡泡,两面派。

        7:我是一个恐惧心很强的人。很多行为、思想都是由怕诱发。因怕失去而过于保守(在某些时候)。

        8:我是一个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较差。体能较差的人。

        9:我是一个价值观和思维都很混乱的人。

    。。。。。。

    最后总结:我是一个心理不正常,生活在幻想与恐惧中的人。理智时,还正常一点,被情绪控制后,像一个笨蛋加可怜虫。对身边的人进行能量掠夺。

    第二个问题是 你希望周围和世界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向世界展现的形象和身份是什么?

       1 我希望拥有智慧,面对任何事都保持宁静的心态,波澜不起。接受与面对事实。“爱”诱发我的一切思维与行动。

       2 我希望是一个真实的人。完全做到校训。特别是诚、敬、恕这三条。

       3 价值观清晰明了,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4 超强的责任感,愿意付出。敢于冒险,并且强势、果决。

       5 一直非常理智。关注事实。思维简洁清晰。具有超强的行动力。

       6 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仅是对自己想做事,而是对任何事情都如此。

       7 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观察力与敏锐的感觉。

       8 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很好。体能、耐力很强。

       。。。。。。。。  

    总结:我希望自己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确定的价值观与稳定的思维。具有高度理智,也会用感觉来领悟。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是贡献能量、精英的一类人。

        各位是否已经发现了:这上面的两个人,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一个是对于自己真实状态的描绘,充满了批判和不满,代表“黑暗”心灵。第二个人又完全不一样,代表“光明”追求。

       如果你的人不好看,照镜子的时候怎样指望里面的人变成仙女?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你?

        只要看到这样的文字,你就不难看出这个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一定不开心,的确,她的脸经常苦苦的样子,很少有真诚坦率的笑容。她常常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样子,也常常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她批判自己,毫无疑问,她也会批判别人,跟她在一起的人会很累。因此她很少会有“好朋友”,因此她内心一定很孤独。你还可以不断地推理下去。。。最后的结果是:她正在铸造自己的“失败人生”。

        怎样改变呢?

        就是利用“合一”的智慧。儒家文化中,把这种方法叫做“叩其两端而执其中”。就是采用二元思维方式,来研究判断自己执着的“好坏”两端有什么问题,把它们都放下。把“批判”放下,也把“理想”放下,安住于一个“事实”-----真实的“我是”什么人!

        比如,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很愚蠢的人”,这就是“批判”和否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破坏的思维,毁灭的思维,让一切美好事物消失的思维。然后你再说“我希望大家认为我是个聪明人”,这是“理想”,实际上是“妄想”,是“颠倒”的思维。

        批判自我和否定的思维,不仅无助于你提高智慧,反而会让你离开智慧越来越远。同时,你说“希望大家认为我是一个聪明人”的美好愿望,自己知道不是事实,又让你内心发虚。所以就喜欢装模作样,舞文弄墨,故作高深。让自己很虚伪,更加令人讨厌!

        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批判的思想和情绪呢?仔细思考后发现:正因为你有对智慧的追求,才会有对自己愚痴的不满和批判。正因为您很看重“智慧”的价值,你才会希望“别人认为你很聪明”。因此你发现了:原来你 是 一个喜欢 拥有 智慧的人!这句话,就是前面两句话的“合一”版本,包含了两句对立的话中所含的“事实”,但是没有包含两句话的“情绪”和妄想。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不去批判自己的“愚蠢”,也不去幻想自己的“聪明”,而是真实地发现和接受自己“是一个喜欢拥有智慧的人”!这种心态和定义,就让自己走出了二元对立,走进了“合一”的心灵。同时,在你日常的行为,都能够体现这一点。比如,你喜欢跟有智慧的老师学习,你不会再害怕问问题,不会再担心暴露自己的无知。你喜欢扩大自己的视野,你喜欢不断探讨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你因此会主动地远离一切愚蠢的游戏和浪费时间的无聊行为。这些“言语和行为事实”,都不断地向宇宙说明你的身份:我是一个喜欢拥有智慧的人!

        因为具有了这样的角色认定,你就安心地,快乐地,充实地过每一天。同时,你的智慧就在快速地,不断地增长。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发现你的确“是个聪明人”,你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你的真实身份!这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

        其他所有的对立和冲突,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此,你必须通过这种“合一”的思维,让自己的冲突矛盾消失。这需要日常随时关注自己的心念,防止人生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这就是佛家说的“善护念”。即使你仅仅需要赚更多的钱,这种智慧的思维模式也会完全地帮助到你(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智慧的浪费)。可惜,很多人想赚钱想疯了,最终还是没有赚到什么钱,就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基本的,积极正面的“合一”智慧。有本书叫做“又赚钱又快乐”,就是告诉你这个秘密的。

        孩子们的这堂作文课,几乎延续了一个星期。他们反复地改了四次,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具体的过程,请参考李元峰写的记录文章。可点击进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c15ec0100i67i.html

    学堂作文课示例:与自己的“心”对话,学习“合一”的智慧  李元峰

    学堂作文课示例:与自己的“心”对话,学习“合一”的

     (2010-04-15 08:42:16)

      学堂作文课示例:与自己的“心”对话,学习“合一”的智慧

                                         作者:李元峰

     前段时间校长对中外高考作文写了几篇系列文章,让大家充分了解到我国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群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事的幻想梦游型分裂人格。很多人因为接受了这种“教育”后,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心”在哪里,活在自己创设的心灵地狱之中。

        批评是很容易的,建构却很难。今日学堂的学生写不写作文呢?他们写的话,作文的题目又是什么呢?

        学堂的小班基本上不要求他们“写作文”,只要他们“口头作文”,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大班(十岁以上)才会要求写作文。当然,作文的题目绝对不会因为孩子小,就拿一些弱智的题目来做。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类的弱智作文,还是让北大校长去做吧。学堂的作文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表达自己的“心”,建立自己的完整人格,通过作文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自己“心”的问题。这就是古人的“教其心”。

        另外一个重点,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建立他们自己理想的“世界结构”。

        所以,我们看到,学堂的作文,就是典型的“思维教育”和“心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能力成长所需要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大桶,而是一颗等待成长的心灵。用这种方式来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正因为这种教育,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够得到成长,长大后才会积极地应对他们的生活和事业。

        这里我先介绍学堂的“心灵作文课”,关于面向世界的思维锻炼作文,将在下一次再介绍给大家。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心灵?学生们送到学校不就是为了学知识的吗?在今日学堂的教育原则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强于知识,从心理行为方面入手来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像目前传统学校里(不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很多学生有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跳楼自杀的优秀中学生和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也可以看到杀人的大学生以及完全没有生活能力,只会读死书的“优等生”,即使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走上社会后积累的心理行为问题也会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很多人活得很痛苦,用校长的文章来说就是“活在分裂中”。这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大问题。每一个人都在痛苦和无助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很少有人充实而快乐地生活。

        学堂很关注这种心灵的教育,不仅希望孩子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可以过一种充实快乐且成功的生活。而且,只有解决了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后,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和成长速度将远远超过同龄人。这一点大家通过前段时间学堂刘老师的心理分析案例《学堂学生的行为心理辅导案例实录  刘明慧》就可以看出。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喻成为建房子的话,心理行为好比就是地基,思维方式是房子的设计图,而知识不过是建房子的材料。如果地基不牢靠,设计上有问题,无论用什么样的材料,可能盖出来的房子都是危房,都是不安全的。

        本周的作文题是张校长亲自出题。表面上平淡无奇,实际上暗藏玄机。我觉得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好好去做一下这份心灵作文题,好好面对自己。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关心真正自己”,与“自己”好好对对话,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痛苦,梳理“自己”的问题,打扫清理一下自己心灵的房间,让自己更加快乐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下面所列举的前两个问题是张校长列出来的作文题,后几个问题,是我认为大家可以多想一点的引申性质问题。可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么现在可以来尝试一下,不要以为我们一定会比12岁的孩子回答得更好。

    1: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希望周围的人和世界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如何展现自己的身份?

    3:孩子们讲如何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呢?会出现什么问题?张校长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

    4:你能面对自己的真心吗?如何去面对?

    5: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有“分裂人格”?如何导致的?您有分裂人格吗?

    6:如果不想“分裂”,如何做到“合一”?

    7:“合一”的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一:第一次作文课的缘起:校长送来的特别礼物

       在周六晚上的电影欣赏课时,张校长为大家讲解了《碟中谍三》,里面主人翁不畏困难、坚持自己原则做事的出色表现让孩子们佩服不已。周日上午一大早,孩子们还像以前一样自己阅读,张校长却意外地出现在大家面前,问了大家几个问题。

        1. 大多数人都只想活着,但思考过“活着为了什么”吗?

    大家有点诧异地看着张校长,有什么事情吗?

    “大家还记得昨晚看的电影吧?”张校长问道。

    大家点点头。

    “那你们觉得主人翁怎么样呢?”

    大家都喊着很棒。

    “那大家还记得男主角为了救自己的同事在刚刚订婚后就回归团队参加行动,后来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很自然地跟同伴讲‘后会无期’吗?为什么他居然不怕死?”张校长笑着问大家。

    大家对此记忆犹新,纷纷点头。

    “如果换了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张校长接着问道。

    小颖说:刚刚订婚,我不会去回归团队,多危险。

    小刚说:我不会去,太危险了。死了怎么办?

    张校长:好。你们俩的答案也是大多数人的答案——都在考虑怎样才能活下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家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

        张校长:这个问题大家就不去多想原因,只想“反正我要活着”,但为了什么?不知道。所以很多人的生活,说得不客气一点就跟“猪”一样,吃饭、睡觉,贪生怕死,就想活着。但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呢?不去想。基本上,这只是动物的生活模式,不应该是人的生活。

        大家若有所思地想着张校长说的话。

    张校长:大家想想电影里面的男主角,他冒巨大的风险来做这些事情,即使死亡了他会有遗憾吗?

    大家摇摇头,觉得他好像很乐意面对死亡。

    张校长:他之所以没有遗憾,就是因为他的生活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了别人——为什么活着,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你们会觉得他的生命是不是非常精彩?

    大家点点头。

    张校长笑着问道:我们学堂要求将来大家要去做一个社会的领袖和精英,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不是去做猪,做动物。因此,你们是像这个男主角学习好一些,还是像“猪”一样过日子,只管活,却不关心为什么要活着?

    大家都表示要像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

    张校长:好,那我今天就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让你们能够开心快乐地,成功地生活在世界上的秘密:你们先搞清楚自己是谁,然后再告诉大家,告诉世界你是谁!这是你们这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当你们真正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们就像是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充实快乐而且受尊重受欢迎地活着。

    接下来,张校长在黑板上写下了下面两个问题:

    1: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希望周围的人和世界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如何展现自己?

       张校长:大家今天的任务,就是好好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写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来看你们的结果如何。

    第二堂课:一个令人痛苦的礼物----面对自己的心!

       经过一天的准备,大家终于完成了这次作文。学生们感叹,这是他们觉得最费劲,花时间最长的作文。他们不知道,这个作文仅仅是一个开始。张校长分别让老生和新生里面最年长的小诚和小颖来给大家读自己所写的东西。

    1. 小颖的作文  不关注自己内心,只在乎别人的评价。

       小颖先站起来说道:我认为我现在是一个负责任、会感恩、乐于助人、追求上进、具有好奇心、身体十分健康的人。我还是一个遇到难题会一直想办法解决的人,总是很高兴地面对眼前的挑战。虽然我现在还有不太会思考、贪玩的坏习惯,但我会努力改变自己,挖掘出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自己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我想做一个有爱心、健康的人,但同时又负责任、追求上进、具有好奇心,不畏困难,面对挑战十分高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大智若愚”。我认为有爱心可以从以下方面的行动体现出来:1.爱自己的家人。在吹风时提醒家人要多穿衣服;在亲人开车出去时,给一句祝福;在家多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2.关心自己周围的人。在别人问路的时候,热心的给他解答;当在地上发现别人丢了东西应及时还给失主······3.热爱自然和一切生命。不残杀蚂蚁等昆虫。不吃动物的肉。当发现别人伤害动物时进行劝阻。······4.把无偿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本分。别人的东西掉了,帮他捡起。帮别人拿东西······

    讲到这块,张校长示意他停下。问道:你怎么感觉是在写检讨书、保证书或者操行评语优缺点呢?

    小颖:我以前在传统学校就是这么写的。

    张校长:好,即使这样,我来分析分析你的心理。你分析出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那么什么是“优”、“缺”点呢?谁定义的呢?

    小颖和大家都一愣:很多人包括父母都不是这样教自己的么?

    张校长:你所说的“优”“缺”点都是别人告诉你的,别人认为好的就是优点,不好的就是缺点,对么?

    小颖点点头。

    张校长:所以你不会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而是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然后你生活中就会尽力做好人,去满足别人,从而压抑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过得很累。对吗?

    小颖有点诧异张校长怎么会看出来。

    张校长:从你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你并不开心,也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将来可以做一个比较好的助手,但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精英比较困难。你爸爸跟你就不大一样,他就不大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他可以做一个很独立思考的人,对吗?

    小颖点点头。

    张校长:可是,生命是你自己的,你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好坏评价中呢?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喜好来生活呢?“好”与“坏”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不去创造一个精彩的,你很喜欢的自己?为你自己的喜好来活?

    我来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与“坏”。就相当于说,去北京或者去昆明谁好谁坏么一样,你知道如何回答吗?

    小如说:看你去哪里。

    张老师:是的,看你如何去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好坏”的结论。你用别人的眼睛来看,就会活在别人的“心”里,无论你做的多好都不会快乐。相反,如果你用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来看你自己,无论实际上你做的怎么样,你都会很满意。甚至失败了,甚至死去了,你都会无怨无悔,就像是电影的主人公一样。

    比如,玩游戏是好,是坏?不知道,看你要干什么。如果你想快速地打发时间,混日子,这是个好主意。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有智慧,这主意就不太好。你们通过每天的选择,来成为你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要如何生活?过自己选择的生活还是活在别人的选择中?这一切由你决定。

    好,下面有小诚接着讲吧。

    2.“双面人格”,玩弄情绪的分裂人格——被张校长建议退学回家的小诚

       小诚站起来说道:第一个问题 我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我是一个问得多,做得少,眼高手低的人。非常喜欢问老师问题,和老师争论,但是对于老师针对性提出的意见和指出的毛病,虽然表面上可以接受,但是很少能够真的放到心里面去,更少可以真正做的出来。

        我是一个情绪起伏较大,过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心情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或表扬波动很久。容易被情绪控制。因此导致忘记关注事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作出很可笑的事。

        我是一个自私的,不去考虑别人的人。

        我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平时跟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得理不让,无理也要强辨,很少能做到恕。

        我心中过分在乎跟别人比较,以至于心态不平,患得患失。

        我非常好面子,拼命维护一个虚荣的泡泡,两面派。

        我是一个恐惧心很强的人。很多行为、思想都是由怕诱发。因怕失去而过于保守(在某些时候)。

        我是一个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较差。体能较差的人。

        我是一个价值观和思维都很混乱的人。

        我的优点认真,专注力较强。对一件事情如果真正的想做,就会一直坚持去做,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我的记忆力较强。

        我基本上能独立生活,照护自己。

        我喜欢钻研,在想问题上,力求完善。对一些想不通的问题会坚持不懈的研究。(理智情况下)

        最后总结:我是一个心理不正常,生活在幻想与恐惧中的人。理智时,还正常一点,被情绪控制后,像一个笨蛋加可怜虫。对身边的人进行能量掠夺。

     第二个问题是  我希望周围和世界怎样来看我,我向世界展示的身份?

        我希望拥有智慧,面对任何事都保持宁静的心态,波澜不起。接受与面对事实。“爱”诱发我的一切思维与行动。

        我的真实。

        完全做到校训。特别是诚、敬、恕这三条。

        价值观清晰明了,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超强的责任感,愿意付出。敢于冒险,并且强势、果决。

        一直非常理智。关注事实。思维简洁清晰。具有超强的行动力。

        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仅是对自己想做事,而是对任何事情都如此。

        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观察力与敏锐的感觉。

        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很好。体能、耐力很强。

        总结: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确定的价值观与稳定的思维。具有高度理智,也会用感觉来领悟。身体的主人。是贡献能量、精英的这一类人。

    。。。。。。。

    张校长:你有没有发现你写的第一个跟第二个完全是两个人呢?

    小诚点了点头。

    张校长:想解决吗?变正常一点?别那么冲突。我给你一个建议,你看如何?——这个学期读完后就退学。

        小诚吃惊地瞪着眼,非常难以接受,情绪起伏,但又不说话。其他同学也大惑不解?小诚最喜欢学堂,连放假都不愿意回家,让她退学肯定不干!

        张校长:你看,我只是在帮你分析事实,想帮你解决问题。你又开始玩弄自己的情绪。我问了这个问题,其他人认为应该如何思考呢?

        同学小璐勇敢地提出疑问:为什么呢?为什么退学反而是帮她的好主意?

        张校长:对啊,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对于“你是什么人?”这个问题,你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否定性的。可是你希望周围怎么看你?这个问题,又基本上完全与第一个问题出相反。

        你们要回答的这两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相当于镜子中的两个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问题,相当于站在镜子面前的你。你想让世界认为你是什么人,相当于镜子中的你。这两个人如果一样的话才是正常。如果丑的话,都丑就很正常。如果这两个人差距巨大,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人就惨了。如果自己都发现自己很丑,但是又认为镜子里的人应该很美,自己的照片拍出来是天下丽人,是不是有点像是疯子?神经基本有点不正常。

         这种人是一个很对立和分裂的人,这可以称为“双面人格”。为什么建议你退学呢?你有没有发现你在今日学堂,你内心心理的冲突矛盾和自我否定,远远比你在传统学校的大?

        小诚情绪激动,但又不可否认,只好点点头。

        张老师看着大家:为什么呢?因为学堂这边相当于一面很清晰的镜子,而且会要你经常去照照镜子,你一照就隐瞒不了什么,大家也说实话,所以你的弱点在学堂这里对比起来就特别强烈。而体制学校里没有这么强烈的对比,他们的镜子是一个失真的模糊的哈哈镜。你可以假装自己很漂亮,可以骗过去很多人。或者是他们根本不在意你怎么想,因此你的分裂人格就不会表现得这么突出。所以,为了让你不再失落,我建议你离开这个让你心灵很冲突的地方,这个让你把自己的毛病突出得很强烈的地方,不是照顾你吗?

        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们学堂还会告诉你这里不适合你?以前你们所在的学校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吧?

        大家摇摇头。

        张校长:这正好说明我们很真实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我们承认这里只适合一部分人,而不适合所有的人。对于小诚呢,我们给你看到的优秀的东西越多,就越打击你的自我。你很贪心,只要是好的你都想要,但是又不踏实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更喜欢玩弄情绪去想“为什么我没有拥有这些优点”,然后自卑地“否定自己”,恐惧地“捍卫自己”,怕别人瞧不起你。因此你的内心会有更多的冲突。

        因为你在极端地否定自己,不接受自己,不接受如何去改变呢?不能改变的话,将来有一天你发现身边的小伙伴,甚至是新生都超越了你,你就会非常的愤怒,然后你认为这是学堂给你造成的,所以就可能会找借口攻击学堂,认为学堂有问题。所以这样看来,你留在学堂对你、对学堂来说也不是最佳选择,对吧?

        小诚听着张校长的分析,很无助地点点头。

        张校长:对于小颖呢?相比较传统学校这里更适合他。因为他不太分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虽然有些压抑。即使他只想去做一个助手,这里也会教会他很多有益处的东西。他更容易成为一个合格的助手,不像体制内的学校,只会教他傻傻地背答案。一个董事长的助手光会背答案可以吗?

        小颖摇摇头。

        张校长:但是对于小诚呢,就不一样了。因为她不接受自己的任何角色,总在幻想另外的角色。将来不论是做个打工的配角,还是做领袖的事情,都不会干好。不仅别人都不会接受你,而且你自己也不会接受你自己。为什么呢?让你做个打工的,你心里面不情不愿,总认为自己应该去干大事,所以你肯定做不好一个好助手,不会好好打工;让你去做个领袖吧,你自己也知道自己缺乏能力,实质上是不够格的。所以心很虚,就假装自己很不错,装出一副了不起来样子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虚弱一面。个性上又不肯承担责任,又缺乏理性思考,情绪化很重,自己冲突矛盾,让下属也不可能真正服你。因为自己找不到成就感,就会去攻击别人及整个团队,所以也做不好个领袖。

        你认为是这样吗?

     小诚看着自己的这种“可怕”的未来,无奈地承认,感觉很难受地低下头。

        张校长:我在给你分析这个“事实”,但你现在依然在玩你的“情绪”。再想“我真可怜,我怎么这么多毛病,校长一点情面都不留”等等,这有意义吗?还是要理性地反省和改正?

     好了,现在看了他们俩的作文,知道了这次做的作文要求,就是:第一要真诚面对自己,第二要真诚地向世界表达真正的自己。不知道你们的作文是否已经做到了?大家认为自己已经写好了这次的作文,可以交卷的举手?

        大家没有一个举手。

        张校长:那认为自己没有写好的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时间再好好改一下,重写一遍的举手?

        大家全部举起手来。

    “那就好好再写一次吧。”张校长笑着说。

     张校长送出的这种“礼物”,可能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特别是很多成人,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比这些孩子更好,但是却坚决拒绝承认自己可能“病了”的现实,讳疾忌医,连面对自己问题的基本坦率和真诚都没有,结果当然是活在“分裂”中了。一生就这样可怜可叹可悲地混过去,还给自己的孩子种下不良的种子。

         张校长引导每个人思维走向问题的核心,让大家看到自己现在的“愚痴”以及未来的“后果”。这种方式对于天性不习惯面对自己的大多数人,内心会被深深地“刺痛”,所以大家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心理行为分析可能会称之为“残酷”。然而聪明一点的人会愿意接受这份礼物和开始思考,这样就会从原来的状态中跳出来,获得更大的喜悦。在学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甚至对于老师,相比较国内大家习惯地“照顾面子”的文化,张校长一直都是不留“情面”的,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每个人的问题。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常常会被张老师分析得“黯然伤神、无地自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愚痴和改正。学堂的教师基本上都被校长笑嘻嘻的“问哭”过,连朱云龙这样很顽强的人,校长有一次表扬他还不错,没有哭过。结果朱云龙回答说:只是没有当面哭而已,还是有被“照妖镜”照得自己实在太没面子,自己偷偷跑到湖边哭和反省,一个人走到半夜的时候。

        当然,也有些“自尊心”强的人,被“点”后不承认自己的问题,试图用“逃避”来解决问题。比如我的一个老同学就是这样,自己出了问题,却认为校长当面批评她,她无法接受。结果张校长诚恳地说:如果你不喜欢我这样说,保证这样的事情将来不会有第二次。果然如此,但损失的是她自己。校长的观点是:学堂是一个教育机构,不是娱乐城让大家来玩的。参与学堂的每一个人都是从旧教育体制中爬出来的,都有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抱“脱胎换骨”的愿望加入学堂,就会成为打新牌子的旧教育模式。这样的学堂不是我们大家想要的,所以必须改。不愿意改变的,就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去玩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感敲诈”游戏去,学堂不搞这套。

        相比下来校长对学生,特别是对家长,算是“很客气”的了,仅仅是“点到为止”,更多的人,校长连点都不愿意点。但正是这样看似“残酷”一样的礼物包装,却让老师和孩子们必须去正视自己的问题,去发掘事实,面对自己的真心,而不能糊弄和马虎。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心理行为剖析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帮助?您愿意这样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吗?

    第三次课堂:打开包装,原来礼物是如此地美丽

       经过两次作文课之后,大家都慢慢地进入了内心去认真思考。很多人说这是他们“有史以来”写得最长(时间最长,文字最多)的作文。而且也让孩子们通过不断地修改完善了自己的思维

    1. “好面子、怕羞”的小男生们

       张校长:今天上午小诚和小颖占了便宜,同样的交学费,他们俩得到了单独辅导的机会。现在大家有没有人想要这个机会,自愿把写的东西读出来给大家?

       大家相互看看,只有小诚跟小璐两个人举起手来。

       张校长:哦,很有意思,我们的小男生比小女生还好面子?看来你们小男生以后要改名叫“小女生”了——我好爱面子,“我好怕羞”,是不是?

        女生看着男生笑起来,男生不好意思地看着张校长。

        张校长:小刚,你为什么不举手呢?

        小刚:我有好多缺点不想说,

        张校长:你不敢说出自己的缺点,为什么呢?

        小刚:害怕别人笑话。

        张校长:哦,害怕别人笑话所以不敢说,因此别人就不会笑话了,对吗?你看你这样是不是很虚伪?你通过这样的行动证明了什么?证明了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吗?

        小刚不好意思低下头。

        张校长:你一直都在这么干——我躲到后面去,所以别人就发现不了我。然后你觉得别人就会认为你很聪明?其实你错了,世界的游戏规则是——如果你躲到后面,即使你很聪明,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个笨蛋。还是你认为别人会说“哇,小刚太厉害了,他写的文章太精辟了,所以为了不寒碜我们就没有拿出来?”

        大家笑起来,小刚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张校长停下来对大家说道:既然你们不把握这个机会,那就让给小诚了。她今天上午已经占了一次便宜,本来是没有优先权的,但你们不要就只能给她了。任何机会都是你自己要去争取的,给不给是老师的事情,在学堂如此,你们以后走上社会也是如此。你们不争取,就让给小诚吧。

    从分裂到合一,你想拥有合一的人格吗?

        接下来,张校长先让小玉读自己的作文。读第一部分的时候,她依然说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对自己缺点的不满意的地方。后来读到第二部分,自已要成为什么人的时候,阅读越起劲,阅读越开心,她都把自己都给感动了。这里的确可以看出,每一个人都是希望自我成就的。

        校长点评说:小玉写的很有感情,很投入。不错。但是,你是不是读第一段的时候,感觉很不好意思,心情也不好。读第二部分的时候,越来越高兴?

        小玉有些不好意思,说是的。

        校长说:如果你的人不太好看,照镜子的时候怎样才会变得好看?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你?

        小玉有点失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

        校长说:当然有了。而且很简单。马上就可以让你读第一段的时候都会很开心,而且越读越开心。

        小玉很高兴,不过也有些怀疑:可能吗?有这么好的事情?

    校长说:我们就用小诚来做范例,看是不是真的。

     小诚:我第一部分没有改,只改了第二部分。

        张校长:第一部分如果没有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没有意义了。第一个跟第二个其实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镜子照出第一个问题。你们可能看不出来,这两个问题可以很好的发现一个人是不是有人格分裂。如果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答案完全对立,走到极端就可能变成“疯子”。我今天教大家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让你们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小诚你在黑板上写出第一个问题里面你最痛苦的,最想改掉的毛病。

     于是小诚走到黑板上面写出了自己的问题。

        张校长说:好,现在我来帮你把第一句话变一下,你写在旁边。

        第一条——我是一个问得多,做的少,眼高手低的人

        改成:我是一个愿意更多做一点的人。

        第二条—— 我非常喜欢问老师问题和老师争论,但是对于老师针对她提出的意见和指出的毛病,虽然可以接受,但是很少能够放到心里面去,更少可以真正做的出来。

    可以很简单地改成:我是一个愿意提高自己行动力的人。

     第三条——我的情绪起伏较大,过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心情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或表扬波动很久

         改成:我是一个愿意提高自己理性的人。

         第四条——我容易被情绪控制。因此导致忘记关注事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作出很可笑的事

         可以改成:我是一个愿意关注事实,减少情绪的人。

    第五条——我是一个自私,不去考虑别人的人

         改成:我是一个愿意学习关心别人的人

    第六条——我是一个心胸狭窄。平时跟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得理不让,无理也要强辨,很少能做到恕。

         改成:我是一个愿意让自己心胸更宽大的人,我是一个喜欢拥有“恕”的人。

     小诚一条条写了出来,大家看着黑板思索着为什么要这样写。

        张校长停下来问道:我写的跟你写的有没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它们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你读起来就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同样的事实和对同一件事情的描绘,为什么一个会造成分裂,另一个却造成更大的合一和宁静呢?

        张校长:这就是一动分阴阳的奥秘: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从两个完全不同的,看起来是完全对立的角度来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你们在《秘密》中学过的原理:凡是你认为“是”的事情,最后宇宙就会送给你。如果你的词汇是“负面和否定”的,最终你就成为这种人。比如,如果你很喜欢钱,你就不能说“我很缺钱用”,这样的结果你就会穷困潦倒一生。你可以换一句话来说:我喜欢钱,拥有钱的感觉真好。

     同样,你不能说“我很愚痴,我很混乱”,你可以改成“我喜欢智慧,我喜欢理性,我愿意拥有智慧,愿意拥有理性”。当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把负面词汇变成正面词汇,而宇宙就会回应这些“你说是”的东西。有一天,你就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人。这就是这次你们作文课的目的。为什么你们一定要用负面的词汇不断地否定自己呢?

        这个秘密大多数人,包括你们的父母都不知道。所以当你们不断地在否定自己的时候,宇宙恰恰就在回应这些“你所否定(是)”的东西。大多数的人因此活在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中。你们不要再走这条路。要学会接受自己。

     合一的智慧应用:喜欢自己,把生命历程变成送给他人的礼物

        张校长:一个人首先需要的就是要学会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只有你喜欢自己,别人才可能喜欢你。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却希望和盼望别人来喜欢你,抬举你,这种思想是什么样的思想?是不是很颠倒,很可笑?可大多数就是很可笑地活着。

        张校长:你们不需要因为自己现在不够强大就不喜欢自己,生命的完美是因为它的成长,而不是它的恒定。我们会喜欢一颗上千年的大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一颗小小的幼苗。一棵小树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小小就埋怨“世界不公平”,它会快快乐乐地成长,有一天他也会成为大树。

        你们的人生也是一样,首先去接受本然如是的样子。但是你们的心是有创造力的心,你的心是一颗种子。你们自己可以决定,将来要长成一颗大树还是一颗小草。如果你选择了要做小草,就做一个高高兴兴的小草,做一个完美的小草。而不要做一个分裂的小草。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们长大后喜欢上了一个人,想跟他在一起。但是他却不喜欢你,你会怎么办?璐璐说下看。

        小璐:不开心,可能比较难受。

        小慧:不喜欢就不喜欢呗。

        张校长:璐璐说了句实话,我估计你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回家关上门,呜呜地哭“他/她不喜欢我,因为我不完美,我肯定有问题。。。这不好那不好”,对吧?

        大家被张校长逗笑了。

        张校长:大家出去都给山里的小朋友送过包,如果有一天你去送包,别人说他不喜欢这个包,更喜欢用他们家自己的破包包,你们会怎么办?

        小慧:那就不送给他了。

        小璐:那我就走开。

        张校长: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用这么一种方式——哦,还有人不喜欢这样的礼物?那好吧,我另外找个人送给他。如果都没有人要,我就留着自己用,因为我喜欢我的包包。

        但是如果你们是想用书包换人家的土豆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做了。你用自己花了五十元买来的书包,换到了你认为值得100元的土豆,你可能会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呢?你可能就非常失落,没有占到别人的便宜!所以,如果你交换失败了,只不过是别人不愿意做傻瓜。你难过是因为别人没有上你的当。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以做生意的方式,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进入婚姻关系中的。女人看中男人英俊的外表、车子、房子,英俊潇洒,所以想嫁给他。而男人则看重女人所拥有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做生意,一旦失败了就会哭泣,因为她们发现自己“不值钱”就会很恼恨。

        但是,如果你进入关系是把自己当做礼物,任何人拒绝了你,你都不会难过。因为唯一损失的人,是拒绝你的人,而不是你自己。

        真正的人生快乐的秘密就是: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礼物,这样进入别人生活中。需要思考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这是你们人生最应该关注的核心。

        大家都盯着张老师听他讲完这样的话语,很惊讶也很感叹于这样漂亮又智慧的话语——接受和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礼物。

        张校长接着讲道:大家今天学的就是合一的智慧,如果你真的这样去做了,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宁静和谐的生活,而不是分裂人格导致的混乱甚至疯狂的生活,两者相比,你们要选择哪一个呢?

        大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选第一种生活。

        “那你们的作文需要再次的修改吗?把你们的生命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世界?”张校长笑着问大家。

        “当然要了!”大家兴奋地打开电脑,开始准备把自己的作文升级到“4.0 版本”。

     三节作文课结束了,大家对张校长送给自己的礼物十分开心(后续一班的博客上大家可以关注他们的作文选登)。相比较传统学校让孩子们“胡编乱造”、“痛苦煎熬”,堆砌词汇,数字数地写作文,这里的作文课堂更显现出了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当然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会感觉到痛,但这种真正来自“面对内心”的痛会让他们将来的生活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避免到处都存在的分裂。

        同时,当孩子们心中有了“自己真正想去做什么样人”这个清晰的概念之后,老师的作用,不过是引着他们走自己想走的路。而非像一些家长一样,求孩子学习或是体制学校老师逼迫孩子学习。在学堂里,学习永远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是他们需要老师为他们指点——明白为什么学,为何而学,如何去学。而不只是老师需要他们学习,逼她们傻傻地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八周训练材料“分裂”是灵魂自我的审判和提醒!请聆听你内心的呼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le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