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文化研修
挑战“男性凝視”解读“女藝術家生存手冊”

挑战“男性凝視”解读“女藝術家生存手冊”

作者: OJOWORLD文化研修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1:56 被阅读3次

机缘巧合,从知乎搜索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女画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

提及画家多为男性,而像文艺复兴时期能被历史记载的女性艺术家更是寥寥无几。

为何男性都有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他们那么敢于绘画大量以女性为主的题材去审视女性的肉体,观者也对此津津乐道。而女性艺术家曾几何时群体稀少,人丁不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呢?现代的女性艺术家又是如何解读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的?

1文艺复兴时期(及更早):

跪求!评啥我们女生报不了画班啊!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培训所采取的是“寄宿式求学”制度,也就说一个学生要少年时期就找到老师,住其家,拜其艺。这里不光是单纯的交学费学习了,平时还得伺候老师的吃喝拉撒,这时间一学就要有个五载有余,就跟我们上了个初中+职业技校那感觉很像。不光是学专业技术,还要学会为人处事。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一个妹子来说光是离家在外5年就让很多父母接受不了,况且一个女娃娃还要和一个至少三四十岁的大叔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住在一起。就算父母答应,很多妹子自己也过不了礼数上的门槛,就是自己也从了,大叔可能也有很多不好意思收的。

就算妹子过五关斩六将,前面种种条件都过去了,面对绘画人物形象最重要的一课“人体解剖学”,似乎是文艺复兴时期想要把人物形象画好,未来事业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然而当时社会观点是不允许女性去看裸体的,它被视为一种不体面、不道德的行为,约束女性。而“看、观察”被男性占有为一种特权,影响女性地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制度,一是封建制度。这也是导致文艺复兴时期女画家被记入史册的名家非常少的重要因素。(当然,可能也是男性没什么好看的😁)

由此说下来,报班路途险阻多,学个画还要看裸体,社会也不认同,宗教制约,导致女性要是学个画,真是王者级难度。但尽管如此,也灭不了女人中的强者为这个群体开辟一到曙光之路。

安古索拉为老师创作的肖像画《正在画索芳妮斯贝·安古索拉的贝尔纳迪诺·坎皮》

像是人生开挂的索芳妮斯贝 安古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 1532-16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画家,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女性艺术先驱,曾和Bernardino Campi和Bernardino Gatti一起学习艺术,史无前例。被众多大牛画家提携,当然这一切都和她的老爸(热那亚贵族出身)支持鼓励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社会在对女性学艺术怀有偏见,女艺术家要获得成功也宛如天方夜谭。即使很久以后妇女允许成为艺术学徒,解剖学和人体依然是禁区。这样的难度下,索芳妮斯贝 安古索拉在游访罗马时遇见了米开朗基罗,并对她的作品有所赞许和提点。

在她的作品中,追求自然真实,而非需求者刻意想要的美,她的作品中喜爱去挖掘女性的细节情感。在面对大型宗教作品时,安古索缺乏人体解剖学的现实,因极少练过画裸模,所以此类作品很多她都没有办法胜任。索芳妮斯贝 安古索拉最拿手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家庭中的世俗人物肖像画。

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3,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艺术上最杰出的女性,擅长在画作中表现不为人知的女性进步和思考。但因为感情中遭遇强奸事件后,她的画风也大变,真蒂莱斯基从此专注于女性力量的表达,以坚强的女性形象宣泄孤立无援的绝望情绪,仿佛对自己的影射。

还有1528年生于重生之港安特卫普尼德兰的女画家名叫卡特里娜·凡·海默森;以及印象派时期的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都是较为扬名天下的女性艺术家。这些女性,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证明女性在创造力和艺术天赋上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她们是为追寻女性平等之路上的战士。

2 为何女人无法像男人一样偏爱异性的肉体描绘?

“人是自由的,女性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创造自身的延展”

“她袒胸露背,但当别人注意她时她感到愤怒和羞愧,她挑逗男性,但如果激发他的欲望,她厌恶后退。对自己胜利的着迷。。她想避开这种外来的鲁莽的自由。与生具来的羞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第二性》

在长达几千年来人们建立的社会,教育,宗教,习俗附加给女人的需求,男性的需求,生育需求驱使变为客体的存在,使之成为第二性。女性的处境和地位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所塑造。

人们高度赞扬家务劳动的诗意,让女人和物质打交道,实现了一种亲密关系。而女性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报复,她们采取在物质的世界里寻找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价,在各辈女人身上,期许着自己未曾得到的物质生活。似乎对于美的追求,是每个女性自孩童时期玩玩偶的自我肯定,一旦缺失,她们内心的残缺口会变成不可磨灭的自卑感一直屈服与依赖男性转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另一个附属品,女儿身上,她们是否希望在另一个年轻的女性身上靠这些外在的浮表的东西对男性的反抗和无耻的勾引(还有传统教条里对女性作用的界定,即女性是为了服从和提供性事,满足男人的一种使命。女人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地位的高低,都是获得男人的肯定来定位的,而反之男人却不需要,因此女人只能通过做为母亲或者是妻子,情人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带来社会的紊乱,这些是否是潜意识里女性意识的一种压抑感,和对社会,对自身的一种愤怒和哀怨。

“爱情是可耻的退让,她热血沸腾,却憎恶这种激情,她在反抗中顺从。”

“她的主动会暴露她的被动性。抚摸时而是一种温柔的快感,时而是令人不快的瘙痒。”  

-《第二性》

比如一字眉画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的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进行艺术创作。弗里达最多的作品还是以自画像以及关于伤痛的话题,这些伤痛有的来自于物理伤害,有的来自于身为女性所带来的生理意外,以及她和丈夫Diego那深情又痛楚的爱恋。

Frida曾说:“我从不描画梦境,我描画的都是我自己的现实。”作为女性的她,创作出一系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的创作,它们庄严地表现着女性真实、现实、残忍、苦楚的品质。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像Frida一样将如此痛楚的诗歌写在油画的画布上。也正是因为Frida的叛逆,造就她对世人的影响。而那些痛苦不堪的画作,确实也警醒了更多麻木在世的人。

3“存在先于本质”的延展Les faits et les mythes

事实与神话的背后是自我意识的确立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透彻分析女性处于他者地位的处境。批判那些上千年来以“女性神话”为根本的女性形象。而那些被定义的“女性形象”从本质上是男人臆想出他们心中理想的“他者”而塑造的标准。但这一切都不是女性对自身的定义。也只有当女性敢于去接受自己为一个主体的时候,她们才有真实的力量去改变作为“他者的”可能性。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就提出“什么是女人” 的问题。显而易见,作为一个男人是没有特殊性的,一个人作为男人,拥有属于他的权力,而作为女人就完全是不同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说,“女性之为女性,是由 于缺乏某些品质”;托马斯•阿奎那也认为女人是“有缺失的人”;《创世纪》中,更把女人说成是男人身上“一根多余的助骨”,总之,“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的,女人不被看作一个自主的存在。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作为美国杰出的女性画家,画花卉的她。也在画中找寻着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我,探索女性本身。这里的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两性社会导向的差异所造成的,也许是男性曲线美真的不及女性,也许是因为女性本身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斗争才能从“他者”的地位,转换到一个不具有特殊性的“自我”上。而欧姬芙所做的,就是为了探寻女性的本我。尽管很多商业、社会舆论甚至她的丈夫,为了她的作品炒作说,这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下暗藏种种性暗示,我们无法求证这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和潜意识导向。但至少欧姬芙从31岁以后一直在坚持她的创作,从花卉到沙漠的尸骨,她坚持自己的风格,没有被世人左右自己的方向。

在70年代,许多先锋艺术家把欧姬芙奉为女性肖像大师,但是她自己认为,“男人们称我为最棒的女画家,但我想把‘女’字去掉。”由此可以看出,女性艺术家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在女人经历了成熟-衰老的过程后,她们有了全新的生活。这个时期,她们不再有每月都会如期而至的月经,不再操心孩子与丈夫的诸多琐事。她们开始经历思想和行动上自由的最高形式,就是斯多葛主义的挑战或者怀疑论的讽刺。她摆脱了所有束缚与自我的内在可能性。

4 自由的意义

废除女性神话,寻找自我之路

从自由的意义上解释,人与人的基础关系是冲突关系。妨碍另一方自由,导致将对方他者化。他者=物化。萨特认为人是平等的,具有选择权的。 “男人知道,她可以重建其他制度,另一种伦理,另一种法规,他把自己把握为超越性。也将历史看为生成,连最保守的男人都知道,某些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让自己的行动和思维适应发展,没参与历史的女人不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她不相信未来,希望阻止时间前进。

女人只在融为一体的文明和阶级中,才表现出不可征服的面貌。逆来顺受变成高傲的品德,坚忍中保持高傲。但逆来顺受也产生一种徒劳的谨慎,女人总是在力图保存、弥补、安排妥贴,而不是毁灭与重建。她们更喜欢妥协,和解而不是革命。当她们真正感受过自由的力量后,她们会像男人一样大胆和勇敢。她们不是天生就沉迷于内在性,而是人们把她们封闭在内在性里,从小培养她们一切女性的特征和特点。这也是波伏娃所提出的,希望男女关系和权利上平等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女性在长久以来被剥夺了太多的自我权利,她们甚至从一开始确立为女性就接受着来自外界不同程度的洗脑。

草间弥生 Yayoi Kusama作为当代独立艺术家的代表,似乎已经逃离了男女性别的特性。她的作品价值常常蝉联艺术界榜首高居不下。这个出生于日本,成长在美国的波点老太,总爱自嘲称为“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 ”她的作品总被艺术评论家归类在不同的艺术派别中(例如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波谱艺术、抽象表现等等)。

草间弥生的作品总带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不管是从作品的形式表达,还是作品数量,又或者商业复制性上。她都是脱离“他者”的独立个体。传统日本女人的礼数温婉在这个圆点教主的身上找不到分毫,反而她的强悍、创造力颠覆者所有的关注者。

她的爱情也与艺术一样,热烈而矛盾,对性的纠结始终贯穿她的一生。她一生只爱过一个人,和他谈足十年柏拉图式的恋爱。他们爱得激烈、纠缠,却没有任何性接触。从某些角度看这也造就草间弥生更为完整的自我个体。她不需要像一个传统女性一样去生育、照顾家庭及孩子。

草间弥生在她自传中讲到她与长自己25岁的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这是两个孤独、被动、沉溺梦想的无性之恋,尽管如此,这段残缺的爱有过很多激情时刻,两人曾在寒冷的冬天彼此脱光画素描,又或是约瑟夫临终时对她的渴望。回忆约瑟夫:“我从约瑟夫身上学到很多很多。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譬如说,那种基于侍奉神的立场进行创作的态度。他不是为了自己、名誉或金钱,而是为了亲近神才创作。没有比他更单纯的人了。在我所有创作艺术的朋友当中,他最伟大。”

这长达10年的恋爱史把草间弥生保护的很完好,她在一段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度过成熟期,直至安全抵达自我之路。她的自我没被破坏。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作品

 5 从艺术史的“男性凝视”到当代艺术

艺术家为两性差异做出了诸多努力与贡献

尽管时至今日,女性艺术家已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革新,在社会制度上取得了更多远超乎于前人观点。女性在社会制度上和法律制度上得到了更多的平等,但是在风俗习惯上和思想观念上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在中国看来,很大一部分的女人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在个人生活中独立起来,但在社会,家庭,朋友,等关系上仍然受到很多传统习俗的牵制。

艺术家们通过创作作品探讨男女关系,女性艺术家通过画作表达这个群体的渴求(不在是奴役的,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为伴的搭伙式关系,有相互尊重的爱)。当今社会已经不同于历史,我们更注重个体化的自由,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两性关系。女性在争取平等利益的同时为自己建立了维护自身权利的保护法。如果说男女生理情况上永远无法相同,虽是不可逆的先天性不对等,但我们不能把不对等视为不平等,也不能再以固有的视角定义两性。因为都各有残缺才有相互完善彼此的可能。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HKY-ojoworld

相关文章

  • 挑战“男性凝視”解读“女藝術家生存手冊”

    机缘巧合,从知乎搜索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女画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 提及画家多为男性,而像文艺复兴时期能被历史记载的...

  • 鎏金岁月

    藝術家的作品 像是上帝的眼睛 俯視著男男女女 慾望 流逝著⋯⋯

  • 【中國•扇】扇的藝術

    【中國•扇】扇的藝術 中國古代扇面藝術欣賞 圖片:視覺中國

  • 敘事繪畫療法初體驗

    参加香港臨床心理學家、註冊藝術治療師、心理創傷專家及培訓師、澳洲創造性藝術治療協會(ACATA)亞洲區代表黃曉紅博...

  • 2022-06-14

    藝術史的老師在最後一節課堂上說,不希望我們成為藝術家,因為藝術家是在用生命做藝術,是燃燒自己成就藝術。 一時間無法...

  • 什么是造型艺术

    什么是造型艺术? 造形藝術,是指藝術家使用各種可見的創意手法,通過視覺和觸覺的傳播途徑,再現人們生活中的事物或者虛...

  • 品牌形象设计——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艺文中心

    「文化」是潛藏在血液中的生命記憶,是「藝術」發芽的土壤養分。 我們以藝術的視角探索台灣本土文化象徵,從「ART」中...

  • 12月中外艺术家必去博览会—深圳城市藝術博覽會

    藝術新玩法,讓客戶在‘家’中欣賞藝術。 情景式展示,開啟‘第一幅藝術品’收藏 中國最有影響力酒店型藝術博覽會之一。...

  • 藝術家男朋友

    我對於充滿藝術氣息的男性 毫無抵御能力。 可是同藝術家戀愛 總擔心我不會懂他 他也解釋不了我。 於是只待在他身邊,...

  • 藝術家

    這人是個藝術家,我看著這人心裡暗忖道。我指的這人,是指公交車上坐在我對面的一名男子,他毛髮旺盛,留著凌亂的長髮和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挑战“男性凝視”解读“女藝術家生存手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lw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