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作者: SherryZhao烨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17:07 被阅读0次

关于教育的意义的探究

学校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管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校领导而言,都是一个很值得被问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会是,要做一位成功人士,能上好的大学,选择热门的有前途的专业,比如工程,医学专业等,这样毕业后就能收入颇丰,生活无忧。从功利性的角度而言,对学生对老师而言都意味着双赢,更优质的升学率会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名望。

在这种学生和学校双赢模式的功利追求中,怎样的教育孩子或者成人才是有意义的,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待讨论。我们需要不带偏见的抛开功利追求, 看看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问题都是些什么了?贫富悬殊,全球变暖,森林过度砍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迫在眉睫的战争……

什么是好的教育,众所周知的答案是,好的教育意味着有目标的教育,这个目标,不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组织角度来看,都定位在将来要成为最好的人或者发明最好最理想的东西,近几个世纪都很少有人会提及将教育目标定位到最原始的奉献于科学,医学,艺术,音乐或者灵性。近几十年大部分的发明,不论是在医学,科技,还是经济领域,基本都和经济利益或者个人名声炒作相关。很遗憾的是,再也没有苏格拉底,老子,孔子,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印度灵性导师),爱因斯坦等等。最近斯蒂芬·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的去世引发了一波悲痛,并导致了在理论物理学的原始研究领域出现了断层。

这不免让人再次思考教育背后的动机。大多数学校都在教育学生以适应大学的要求,而大多数的大学似乎都在关注分数来决定学生的素质。当大学的毕业典礼临近时,学生们开始紧锣密鼓地计划继续深造或者尽快找工作。在一个学生的一生中,没有一段时间可以完全摆脱对失败的恐惧,也无法摆脱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世界里不惜任何代价获得成功的想法。大多数青少年直接步入成年期,都来不及品尝真正意义上的青春。一个孩子能在一个竞争至上的环境中有爱的成长吗?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恐怕他很难理解和欣赏对社会对人类的爱。竞争的基础是“领先”,这种一定要领先于其他人的渴望,会导致个人对他人的需求变得麻木不仁,因为嫉妒、害怕失去、渴望权力和自我利益的驱使。这种环境有助于培养统治世界的商业或者政治领域的领导者。历史在发展,然而不论是人类、动物或鸟类的内心成长却越来越脆弱,几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和宗教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战争中带给人类的教训,帮助我们摆脱了兽性的本能,我们仍然倾向于采用自然选择的机制,即“适者生存”。

在人类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中,我们是否需要一些再造工程? 本人认为,启动这一再造工程的最佳途径是教育。

为了重新设计系统或者设备,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系统并验证基本假设。这类似于太阳绕地球旋转的基本假设的科学研究,后来证明这是错误的。因此,它影响了许多已确立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原理,因此,基于这个谬误延伸出的大部分理论进行许多繁杂的但很有意义的修订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隐含在教育这个词语中的各种假设。

“教育”和假设的含义

牛津字典对教育的定义如下:尤指在学校或大学接受或给予系统指导的过程。

这个特殊的定义着重强调了教育是在一个有组织的地方比如学校或者大学进行的,并且基本上要求有导师或教师,且至少有一个接受者或学生。它并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这个字眼,学习有可能发生在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甚至也会在自然中受到教育。它还强调“系统的指导”,不触及人类的探索本性,在那里,人们也可以通过进入未知的或自然的方式接受教育。

然而,牛津词典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即;

一次极有启发性的体验

这一定义更接近于16世纪中叶由动词“educare”(意为“训练”或“塑造”)所创造的拉丁语单词的原意。这个词的变体是“educere”,意思是“引出”,或者更确切地说,“引导一个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Educare把诠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训练或塑造的过程上,就像上面的第一个定义解释一样,需要一个培训师或帮助塑造的人。

然而,educare 强调获得经验的过程。它就像一个学生,在生命的一个顿悟时刻学习,这个过程本身为她的学习增加了价值,从而带来了启发的体验。这其中的一个例子可能是一位艺术家,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如此专注以至于没有想要一个最终的结果。仅仅是沉醉并享受创造艺术的过程,不是为了某一个展览,或者要比其他艺术家做得更好,或者为了追求某种经济利益。

假设一个人上学期间必须致力于知识的积累,并善于通过记忆或在应用于许多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重新生成知识,假设在学校期间,在不同的领域拥有良好的知识,将使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成为一个好学生,并让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这似乎与牛津大学的第一个定义以及educare对“教育”的定义相吻合。

因为大多数学生如此专注于为了功利性地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比如参加一些课堂外的活动或在假期参加昂贵的营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可能旨在满足未来的需求,即“我想做什么”,而不是花时间去探索“我是谁”。“我是谁”的后一个问题是我认为在我们设计课程和建立学校时需要适当考虑的问题,并且必须是任何大学或就业选择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人所知道的并不能真正解释一个人是谁,事实上,他们两者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在某种良好的平衡中融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出一个平衡的个体。人们只需要读一些名人的传记就能知道他们非常需要在人生后期阶段找到他们是谁。爱因斯坦的名言是:如果再选择另外一种生活,他更喜欢成为一名水管工而不是科学家!

让我并不惊讶的是最终的分数结果总是被大多数父母列为首要议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过错,他们只知道这个是世界上的成功模式。学校,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满足大学入学标准的要求,只能做到不损害商业的平衡,并且仍然能够承认大部分学生,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能进入好的大学。尽管也要适当考虑在学校的学习的过程,但是大学和雇主似乎并没有打破将最终分数结果视为一个关键成功指标的传统。这并不是说最终的分数结果并不代表求职者在申请大学或工作时的能力,而是他们可能没有显示出一个人的真正的能力和智力水平。大学学校为了了解新生的品质和其他方面确实有看个人陈述,这些文件在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只代表了写作和想象能力,甚至是剽窃的能力,而不是出于激情讲述的真实情况。这可能不是每个学生的情况,但可以通过系统的调查,找到“很有兴趣的”和“真正有激情的”之间的细微的分别。当整个教育都把重心建立在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将考试考好以拿到一个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孩子们如何才能定义真正的激情呢?这种情况在成熟的国际学校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确实代表了大多数学校的一些模式,在那里,数学、科学和商业比艺术、音乐、美学等重要多了。

最后,作者想要给读者留下一些问题,并欢迎评论、提问、建议、改进并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探究教育的意义和功能。

a)一个学业上不成功的人能否过上富裕的生活?

有各种各样的成功案例,如比尔·盖茨、马云等。这些都是特例吗?在这里,富裕生活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区别也需要考虑。

b)低收入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在学业方面做得不好?

c)每段学习结束时,必须有证书形式的认可吗?如果雇主开始根据智力、创造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证书的结果来面试,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没有那方面的竞争,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d)为了选择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上学期间收集尽可能多各种不同的知识是很重要的吗?在进入大学前的几年里,信息的积累应该有一个限制或限额吗?这些年里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探索真正的激情、实践知识、研究、掌握知识和探究“我是谁”。

作者发现了许多与他的同事和朋友产生共鸣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被提及。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纯粹的学者和技术人员,而是把没有恐惧的男女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人类之间才能有持久的和平”(j·克里希那穆提)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ranslat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me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