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阅读这件事儿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的内心独白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的内心独白

作者: b1863cce00c0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21:13 被阅读79次
    亲爱的安德烈

    刚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拍照发给朋友,他戏言道:“这么早就开始学习养儿育女了吗?”

    虽是一句玩笑话,我却觉得真的不算早。与父母和平相处,是每个孩子必须要接受的教育,而和孩子趣味相投,也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程。

    但,除了学习育儿之术,我是带着疑问与困惑来阅读的,幸运的是,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和《目送》可以当做上下两部来阅读,这两本书,将龙应台——她的成长历程,她的烦恼忧愁,她的害怕,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而这一切都源于爱。《目送》里,在她年幼时,未曾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而等她年老时,又已来不及。

    我想正因为如此,她才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想把这种遗憾告知安德烈,让安德烈明白她的爱,也希望他回馈同等程度的爱。

    可安德烈似乎完全不理会这一套,他的回信充满“个性”,甚至有些气人。他表现出的样子——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不受母亲的爱约束,让龙应台显露出万众委屈与无奈。

    龙应台爱安德烈,可似乎又对他无可奈何。

    龙应台的反应是每个中国父母都该有的吧?可问题恰好出在这里。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他,恨不得时时刻刻和他们待在一起。

    她们同样认为,作为孩子,就必须听从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可她们似乎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对于亲情的感悟,是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慢慢体现出来。每一次成长领悟,都有着无法磨灭的痕迹,不是父母的一两句话就能体现出来的。

    这些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在这三十六封书信里,我读到太多东西,不只是呼之欲出的爱,更多的是对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震惊。

    书的封皮里写着: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想这本书的出名,不仅仅因为戳中太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问题,更多是让读者看到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让许多父母认知到自己教育的局限性。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也是一本难读的书。

    好读,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对父母的逆反与不耐烦,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通病,这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从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里,他们能学到与孩子之间该用怎么的方式去交流,从而能摆正自己的定位,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到最佳的相处方式。

    难读,在于不是每个人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所在。龙应台与安德烈讨论的许多问题,是中国家庭的父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涉及到的话题。

    书中有许多关于民主、名族、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思考和讨论,当安德烈给龙应台说香港给他的印象时,我几乎忘了他只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少年。他说:

    两个月下来,我发现香港的生活品质和欧洲有一个最根本的差别,那就是——我觉得,香港缺少文化。我说‘文化’,不是指戏剧、舞蹈、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等。我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香港的文化很‘浅’。”

    我惊讶于他的见解,他一语道破许多当代中国人的通病。这样的见解不排除他的优秀和所生长的家庭,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他所生长的大环境,让他有更自由的思考和言论空间。

    在中国,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是否拥有一份好工作。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夹杂着一种掌控,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若没有,就是不孝,父母会因此伤心。

    这造成中国父母下意识地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应该活在自己的庇护里。这样的状态,被龙应台十几岁的儿子飞利浦做了很好的阐述:

    “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你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她讲话的对象。”

    我震撼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更震撼于他竟然可以将中国这种反常的现象说得如此准确,这让我再一次感叹外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如此全面。

    这36封信里,我看到太多的文化差异。龙应台以中国父母的方式去教育安德烈,肯定会碰壁。

    我感动于他们的坦诚,这段两代人之间的内心独白,道尽了爱,说遍了怨,更将两国的文化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这些讨论依旧盘旋在我的脑海。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最近的逆反心态,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时间看到这本书,让我没有将这种心理持续下去。

    她们的书信让我想起之前和老妈之间的“纸条通话”。那时,我上初二,我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上学,面对城市的繁华,我像入大观园的刘姥姥,完全不知所措。

    老妈工作的时间刚好和我上学的时间错开,我根本没有机会去向她诉说内心的烦恼与无措。老妈似乎发觉我的困境,有一次放学回家,桌面上放着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写着:

    “亲爱的宝贝,很抱歉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你,但你可以将你的烦恼写下来,我会在下班后认真阅读,并在后面附上我的意见,爱你的妈妈。”

    那一瞬间我说不上是什么感觉,只觉得老妈离我好近好近。这样的交流方式一直延续了好久,陪我度过无数难过的时光。

    这也让我和小妹养成一有心事,就会给老妈写信,那些无法启齿的问题,在信中能得到最温暖的答案,书信成了我家交流方式之一。

    之前,我感谢父母给我足够的自由,让我变得独立,能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最近,我开始抱怨,抱怨他们对我的关心太少,我想要他们在我遇到问题时,给我意见,而不是说:“我相信你可以自己解决。”

    这让我厌倦和他们打电话,听着他们对我的“不关心”,我感到烦躁,有种不被忽视的感觉。

    我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心理隐隐觉得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问题。我又想到书信的方式,我带着怒气与怨气写了好几页,打算让小妹带回新疆。

    在还未将这封信送达她们的手里,我就开始这本书的阅读之旅。此刻,我并不想将这封信给他们了,甚至觉得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让自己成为典型的中国式孩子——依赖父母,甚至在父母给予足够的成长、思考时间时,把它当成一种折磨。

    成为父母的孩子或当孩子的父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孩子与父母可以相互依赖,相互学习,但谁都不能掌控彼此。

    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孩子也有选择的权利。只是,我们在不受束缚的同时,要学会成长,成为一个自由人之前,要学会独立思考,如安德烈一般。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龙应台似的父母,还是安德烈般的孩子?

    从这两代人的内心独白里去寻找答案吧,这段旅程一定会很精彩。

    写给老妈的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的内心独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rg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