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十八岁的大儿子安德烈,长达三年的对话。三十六封书信,不但是母子之间的沟通,更是两代人,两种文化的碰撞。就如龙应台自己说的,是智力对决,价值拔河。
面对不公,要有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安德烈说,自己吃着麦当劳,而生产牛肉的南美洲原始森林正遭到破坏。脚上穿着耐克运动鞋,而许多女工在极其不人道的环境中工作。安德烈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他觉得自己生存状态是在享福,是个十足的混蛋。
由于出身阶层与工作能力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肯定会不一样,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安德烈的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壮。他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面对儿子这样的想法,龙应台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出发,顺势利导,让安德烈客观而理智地认识现实的各种不公正,而非只懂得在内心深深忏悔。
街头捡垃圾的,四处可见,我们或许充满同情,给他们一些钱,龙应台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她觉得,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呼吁社会各种福利措施跟上。面对不公正,简单的道德谴责,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实出发,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龙应台之前爱吃鱼翅,有一天,当她知道鱼翅是从鲨鱼身上割下的鱼鳍,然后让鲨鱼自生自灭,这样的做法太过于残忍,龙应台再也不吃鱼翅了。
面对不公,是妥协,还是抗争?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判断,才能在艰难中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爱情路上,要选择与自己紧握双手的人,共看日出与日落。
很快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可是安德烈却陷入了爱情的芳草地,龙应台没有去责备安德烈,而是讲起了歌德的爱情遭遇。歌德年轻时,爱上了美丽的夏绿蒂,可惜她已经订婚了,歌德将这份对爱情的痛苦与失落,转移到文学创作中来,写了巨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四十年之后,名满天下的歌德,再次遇见夏绿蒂,她已经是个身材臃肿,形容枯槁的妇人。
龙应台通过故事,告诉安德烈,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美貌不是选择的标准,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选择伴侣,更重要的是找一位能紧握着你的手,不离不弃,荣辱与共。
学业是重要的功课,恋爱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不能荒废。龙应台告诉安德烈,经历多次恋爱受伤后,要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迎着阳光,继续寻找,在出路口等待的那个她。
创作灵感,源自会玩,并在孤独中沉淀。
安德烈说,他们那个年龄的同伴,都把“性、药、摇滚乐”当成是少年清狂的自由。龙应台对此,感到着急,怕安德烈沉迷于玩乐之中,一事无成。
在信中,龙应台并没有命令安德烈要与同伴划清界限,乖乖呆在家里,而是说,玩是天地间的学问根本。一个人不懂得玩,是有缺点的。就如席慕容说的,一个没有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是无法教给他美术的。沈从文的作品,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他童年会玩分不开。他逃学看见屠夫杀猪狗,看见革命军杀人,看见铁匠打铁磨刀。生活在他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成为他创作的基调。
龙应台告诉安德烈,玩过之后,一定要懂得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的思想,在宁静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对对自己负责。
父母对子女,永远只有在目送离别中,依依不舍。
安德烈从上幼儿园起,到上中学,到美国游学,龙应台一次次地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是的,孩子,注定是要离开父母的,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孩子离开,挥手作别。
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德烈,离别时,从来不在意,在我们的身后,有着父母默默守护的目光。他们就像一栋旧房子,为我们挡风遮雨,我们习以为然,从未说过声感谢。
我们每个人都是龙应台,看着那个离去的背影,我们喜忧参半,离开了,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成长。但离开,也意味着孩子永远挣脱了我们的双手和怀抱。
父母与子女,无法长相厮守,注定要分别此生。
因为有爱,所以连正常的沟通都可以省略,这是一个陷阱,龙应台依靠着文字的力量,勇敢地站起来,与安德烈进行坦诚的沟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