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蓝色封皮的书册,页面张爱玲三个字特别显眼,让我看之难忘。思绪跟着她的文字在翻飞,我又一次被她的文字给折服。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因为她,我没缘由地恨胡兰成,恨到骨子里的那种。很多人对张爱玲的小说持有异议,可我就是喜欢。
我爱极了她的独特,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独有的个性。白流苏算一个。
之前看她的书,只觉写得好,故事很精彩,讽刺意味儿很浓,背景性很强。她的笔触很犀利,金句频出,而这些美丽犀利的句子,深深地吸引着我。
只是,看不懂是真的。
那个时候,我完全不懂张爱玲,直到今天,依旧不懂。但再一次翻看她的书,除了佩服以外,我还读出点其他的情绪
张爱玲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出生,她的爱情,她的小说都备受关注。我在作者简介里摘抄了将近一页的介绍,却无法触摸到她丝毫,只能从她的文字里去窥探一二。
我看书,很多都是因为一本好书而喜欢上作者,只有张爱玲,是因为先对她感兴趣,才去阅读她的作品。她的文章越看越有感觉,那些犀利大胆的词句,总是能一针见底。
她是一个明白人,即使在写《倾城之恋》这样有美好结局的故事,也能洞察人的内心,将之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
她也有糊涂的时候,她把爱情里的角逐看得如此清楚,也会因为一个男子而低到尘埃里。
这是第二次看《倾城之恋》。我记得第一次看完它时,内心的想法是:“太好了,张终于写了一个圆满结局的故事,白流苏和范柳原终究是在一起了。”再一次翻阅,发现了太多不一样的东西。
白流苏是一个让我有些佩服的女子。她和守旧、呆板的白公馆人不一样,她冲破了那个时代对女子的束缚。
面对丈夫的毒打,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敢于向其提出离婚,独自一人回到白公馆。
前夫去世后,面对家人的百万劝阻、万般刁难,也没有屈服,而是用博弈的方式,选择了自己后半生的道路。
这样的人物刻画像极了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她也终究是没能逃出生活和婚姻的枷锁,让自己走进婚姻这座“围城”。
白流苏接近范柳原并不只是为了爱,虽然有勇气不顾别人的看法生活,但她终究是一个女子,需要一个归宿。
之前的经历让她经不起又一次希望的落空,再拖下去,她也没有输的资本了。范柳原无异于是她当时最佳的选择。
范柳原,情场浪子,懂得如何与女子相处,也深知保持怎样的距离是最佳的进攻防守方式。
在我看来,他们的相遇与结合,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在彼此试探后的妥协,是经历颠簸后的屈服。
他们需要彼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渴求。
他们彼此试探、算计,又彼此防备,在你来我往中,找到了最佳相处模式。
张爱玲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真的是再准确不过了。
他们之间权衡利弊的相互制约,像极了现在结婚前精打细算的夫妻们。生活中也有太多范柳原与白流苏。
有车有房、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被亲戚、朋友逼婚的大龄少女或二婚少妇,他们的结合就是白流苏范柳原故事的复制品。
范柳原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相遇得太晚。
若范柳原在还没被“捧坏”之前遇见白流苏,若白流苏在还未嫁时碰到范柳原,或许结局又会不一样。
在彼此疲惫不堪时遇见,即使喜欢也掺杂太多其他的东西。好的爱情不只是要对的人,也需要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倾城之恋》在结尾处说: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
因一座城池毁灭而结合,这样的爱情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
你看,“倾城之恋”也并不全是美好。有太多的外界因素,使得这份感情不纯粹。
更何况,生活里有太多的变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只是童话里的故事。倾城不倾心并不美丽,倾心倾情的结合才值得欣喜。
如张爱玲所说: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是啊,他们的结局,不问也罢。
部分读书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