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睡在诗歌里透视经典
铁汉柔肠托情意 一见倾心寄愁思——品读司马光的《西江月》

铁汉柔肠托情意 一见倾心寄愁思——品读司马光的《西江月》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21:04 被阅读0次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谈及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陪伴无数儿童,并给他们的童年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在这个故事中,司马光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聪明、机智和临危不乱。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步入成年人的行列,这时候人们对司马光的认知则带有更多社会政治的色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司马光是保守派,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军者。也正是这样,司马光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保守、顽固、不懂得变通。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之所以选择走维护久制之路,除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态发展的态势有了前期性的预判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更主要的是为了自保。

撇开政治家的角色不说,单就作为文学家的司马光来说,他主持编撰的一部浩繁的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足以光照千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九个字言简意赅,高度浓缩了该书编撰的目的,以及对当下的意义。而从该书主体的主旨看,其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社会治理和政治统治。但是,从书写的形式看,语言的表述不是历史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其间充溢着浓浓的情味。也正是如此,一部史书在文学大家族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其地位是无籍可代。读者通过该书的阅读,所看到的司马光不再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而是深受儒家教化的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形象。人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司马光看似冰冷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细腻、火热的心。他的这种铁汉柔肠的性格除了在《资治通鉴》的文字间可见一斑,在他留存的诗词中表现的更为形象具体。其中,《西江月》就是典型的代表。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这与他在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中所表现的治学严谨的风格和刚直严谨的风格相呼应,让人们可以清醒全面地认识一个血肉丰满的立体的司马光。

纵观全词,作为一首艳情词,词浅意丰,语短情长,主要写抒情主人公对在宴会上所遇舞女的爱情。从着墨的重心看,女子是核心,上下片的侧重点不同,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容貌与美姿,下片写对女子的恋情。而对女子的刻画白描手法的运用,让人产生如见其人之感。开头两句,写出姑娘的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绾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宝髻、铅华”描写的是发型与容貌;“松松挽就、淡淡妆成”描写女子只是随意梳着挽成的髻鬟,而且妆容也是极为自然的淡妆,不事雕琢,呈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而两个叠词,既描写状态,又描写了色彩,如果没有近距离的仔细打量,很难有如此精致的描写。正是通过词人对女子形貌的刻画,读者借助文字才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女子的形象,给人如见其人之感。而对词人来说,正是有了这种面对面的近距离感受,内心才顿生涟漪、暗生情愫,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外形容貌的描写,只是一种静态美的呈现。不过,仅是简单的用笔,已经展现出女子不同寻常的姿色容颜。对表现对象的描写要让其活起来,止于静态的层面是不行的。正是这样,上片的三四两句着重刻画的是女子的舞姿:她在殿堂之中翩翩起舞,那一袭青衣与她所佩戴的翠玉珠环在优美的身姿舞动之下,飞絮游丝一般来去无定,真真如烟如雾,仿似天上仙子降临在凡间。而其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当然,对动作的描写,不是对她的举手投足进行细致入微地描摹,而是巧用譬喻画形绘神。“青烟、翠雾、飞絮、游丝”四个比喻,把古代的舞蹈场景通过现实可视性的风物展现出来,让女子轻盈空灵的舞姿实现了时空的穿越,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而女子婀娜的身姿、轻灵的动作、缓急有致的节奏,加上“轻盈、无定”的描述,写出女子舞技的绝伦。当然,四个典型意象也暗含着虚无缥缈之意。正是被赋予了这种意蕴,才有了有情无份的哀伤。上片四句,没有从正面描写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从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粗线条的勾勒,加上形象传神的比喻的运用,一位貌美灵动的女子已经栩栩如生地站在面前。只不过,文字的抒写,加上四个喻体的摹状,女子也给人以如烟似雾之感。

经过上片描写女子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之后,进入下片开始写自己的感受。一二两句传达的是“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之意,以理语反衬出姑娘色艺俱佳,惹人情思。直白的用语,情与理相谐,同时也描写出矛盾的对立——相见与不见、多情与无情,其间蕴涵的是无尽的无奈与感伤。——既然不能长相厮守,何必在此相逢。一夕之欢,除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只能平添更多的忧伤。早知如此,何必相见;有情人惜情惜缘,但现实的残酷让有情人难成眷属。既然这样,无须用情用心。矛盾的对立,更添哀怨和无助;最后两句是对现实的具体描绘,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歌舞升平,把酒言欢,轻歌曼舞,何不快哉!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时光无情,杯盘狼藉、笙歌停息,喧嚣过后是寂寥。筵席间尽情的放纵,也是借酒消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华初上,清辉满院,但已寂寥无声,清冷、沉寂。

一支吟唱爱而不得的哀曲,经过司马光的抒写显得更加凄婉。词人以直白的语言,温婉的笔触书写了一段恋曲。因爱而乐,因不得而伤怀。苦涩中含有无奈,无助中带有凄苦。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借助自不晦涩的意蕴、不雕琢语言和似梦如幻的语境实现的。(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相关文章

  • 铁汉柔肠托情意 一见倾心寄愁思——品读司马光的《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 一首诗,铁汉柔肠

    法国诗人 缪塞 《雏菊》 我爱着,什么也没说,只看着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不必知晓...

  • 愁思·寄雨

    紫汐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I love three...

  • 西江月.仲秋感怀

    西江月.仲秋感怀 圆月仲秋高挂,桂花嫦妹多娇。楼台临水映眉梢。对影二三不觉。 好日子良宵夜,衔香饼举琼醪。寄君情意...

  • 今日记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西江月》司马光(宋)

  • 清明

    花开情意长,风起寄远思。 清明的雨,清明的风,提前经过,多了一份绵长,也多了一份眷恋。 或者,只是一种寄托,托风托...

  • 寄 托

    4G ll 四A 23:51 心④合74%口02月28日14:46 把寂寞交给冬天 ...

  • 寄·托

    我要走好远好远 去邮局寄一封 也要走好远好远的信 都什么年代了 我还在手写着梦 郑重地贴上小小的邮票 满怀希冀地封...

  • 寄 托

    我是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有人无不惋惜地说我们是夭折了的大学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就在这里铺展...

  • 寄·托

    把最深的日子寄托在眼前的“芳华” 一生不仅此一次命运 从孩童开始注定被安排左右 从懂事开始伴随着无奈 当你有选择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汉柔肠托情意 一见倾心寄愁思——品读司马光的《西江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vx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