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格在系统排列中反复强调尊重:尊重系统中存在的每一个人,给他们以应有的位置;尊重系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找寻他们存在的意义;尊重系统中的先后次序,以保证爱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淌。而面对治疗师,海灵格常常说的话是:多看,少干预,不要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基于尊重个体的前提提炼出来的治疗原则。
在我看来,这也是处理亲子关系的通用法则。说到这里,不妨讲讲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候,儿子还没上幼儿园。很多次他居然义正言辞地跟我要自由,我自然是非常不屑,心想:小小的人儿,你知道什么是自由?不让你乱跑,是怕你摔着;不让你乱爬,是怕地下太脏;不让你拿着笔乱画,是怕弄脏你的衣服;不让你玩沙,是怕沙迷了你的眼;不让你下海,是怕海水会让你着凉……这一切的“不让”是不是很顺理成章?这一切的理由是不是很冠冕堂皇?
就这样,我这个妈妈整天扯着爱的大旗,不停地吆喝:“宁宁,不行!”“宁宁,放下!”而儿子总是很顺从,偶尔有的反抗,很快也就被我的怀柔政策给消解了。
虽然有朋友曾经很直接的告诫我:你扼杀了孩子太多的天性!但是当时的我根本不以为然,反而因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天下最会教育孩子的妈妈,而且还大言不惭的到处宣讲我所谓“成功”的案例,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等真正明白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的时候,我已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生总会有非走不可的弯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亦会有非经历不可的挫折,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陪着他摸索,看着他坚强,等着他长大。
三五岁的孩子是这样,十五六岁的孩子也是这样。青春期的各种拧巴让父母格外头疼,很多亲子关系都面临了极大的考验。
大概是三年前,有朋友来找我,说寒假之后,上初三的儿子突然提出不去上学,要在家玩游戏,开直播。要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属于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荣光,这让父母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根本没有用。逼得一向温文尔雅的父亲动了武,父子俩扭打之中,砸碎了门上的玻璃。亲子关系达到了冰点。孩子马上要中考体育了,但是仍然无法说服他去上学,朋友简直是痛不欲生。
当时我让她做了相牌,又推荐她到别的朋友那里做了沙盘。结果很明确,问题就出在两口子从小对孩子的事情干预太多,基本都是父母指哪儿,孩子打哪儿。孩子小的时候乖乖就范,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让他不想再做个听话的宝宝,但毕竟心智还不够成熟,便采用了这种极端又幼稚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如果继续用父母的强势来压制他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只能是父母走到孩子身后,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当然不违法是底线。
当孩子发现父母是真正的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让他上学想出的迂回之策的时候,他就开始认真地思索自己现在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他要整日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因为朋友们都在为理想而拼搏,他要忍受没有人同行的孤独。这与他之前阳光快乐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
最后经过一年的苦苦挣扎,孩子最终选择回到了学校。毕竟曾经优秀的感觉很好,所以很快在新的学校崭露头角,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他比以前更加投入,更加热情。前不久还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
尽管耽误了一年的学业,尽管父子之间曾经大打出手,但是当父母真心实意放弃家长权威,真正的把尊严还给孩子,孩子真正的把生活的主动权拿到了自己手中时,爱就开始在这个家里流淌,一切的事情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海灵格所说:
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就意味着终生需要承担某些重大的后果和危险。当他们完全明白和重视父母身份的份量时,他们就能接受他们行动带来的后果。不论那个孩子怎么样,他们都要尊重他并且爱他。这是允许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是表达人类尊严的谦恭的态度。当父母能够这么肯定一个孩子的时候,美好和爱意会流向每一个人。反之,则不能流动。
每一个生命有自己的方式,包含着全部的欢喜和悲伤。无论他以何种姿态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长成自己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