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渐明
一
H是我高中时期的同学之一,我们认识不深,只短短相处过一个星期,那个时候我作为E学校的学生年级代表去H所在的L高中参加疯狂英语培训,目的是学习她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然后带回自己学校,传递给同年级的学生。
H是我那个时候认识不多的几个性格非常开朗活泼的女生同学之一,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刚到她们学校那会,我由于刚进入陌生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同学,没有勇气站上讲台为他们讲晨读英语,她一直在台下鼓励我勇敢一点,虽然初入陌生环境感到怕生,但每次看到H积极向上的模样,我都会暗示自己“没什么,勇敢一点”。
第一次听她在讲台上读英语的时候我被她震惊到了。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瘦瘦小小的女生起身走上讲台,名不见经传,但当她开口朗读起英语来,她的声音清澈宏亮,发音标准,气场强大以至完全看不出来有任何怯场的成分。我当时惊呆了,几分钟的朗读结束,台下一片喝彩,H下台后我就向她表示喝彩并且加了她的qq。
二
离开L学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我常向她取经,我们像两个陌生又熟悉的朋友。
后来我的qq被盗,很久之后才找回来,由于高中学业紧张,我和H也再渐渐很少交流。上了大学以后了解到她已经辍学结婚,偶尔刷空间常会在目录栏里看到她发的日志和说说。
但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言语极其轻浮甚至常直接带脏字,开心的不开心的情绪通通一览无余的发出来:
"又双叕停电了,好烦啊啊啊。。。"
"又要上班,好累啊。。。"
"我特么是个汉子,居然一个人把蚊帐挂起来了。"
"滚吧,守着你那最爱的电脑和游戏过日子吧!死在游戏里算了…"
"你特么不知道什么是产后抑郁吗?以为每个月往卡里打点钱就可以了吗?要不然你滚回来带孩子好了。"
我起初常会在她情绪不好的时候留言问候,但多次寒暄以后发现我们已经完全全不同,况且她一天数条生气难过的文字让我无暇兼顾,同时也不想被这种满满的负能量打扰,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决定主动断绝了这种关系,同时屏蔽了所有她的消息。
三
她情绪的大起大落显得有点荒唐,这并不是真的在分享一份快乐,或者警示他人不要犯类似的错,不要经历同样的挫折。凡此种种,大都在寻找一种“满足感和宽慰感。”当你分享了一件特别难过的事情多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寻求一种“隐形的宽慰。”什么是隐形的宽慰,简单地说就是寻求朋友圈的安慰。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给你来一句安慰或者表示心疼,恭喜你们彼此又多了一个“圈友”。
空间分享生活,熬心灵鸡汤这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胡乱一通把它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这样极大地恶化了别人对你的认知,也消耗了别人的审美耐度。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喊着要逃离当下的生活,去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一个人、或者与一群陌生人过另一种生活?这就是直观的审美疲劳,对人和周遭的事物感到疲劳。
设想一下,你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和在人群中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比如当你一个人在宿舍的时候,你可能会习惯的把脚摊开,大声唱歌或者对着手机自拍。这个时候你的意识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所以身体也处于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但当宿舍又进来一个人,你就开始紧张,并不是说你的情绪开始紧张,而是你的意识会不自主紧张,你的大脑开始给你的身体传递信号“有人来了,你得进入相处模式。”这在科学上是有解释的,于是你的身体条件反射,比如把腿收拢,比如关掉摄像头,不在别人面前自拍。你甚至往往都不会意识到这些细微的举动。人在人群中很难做到绝对的放松。
审美疲劳源自于一种过度的精神消费,如果长期的把自己捆绑在各种社交圈子里你就变得离不开它,甚至依赖它。大多数事物都是这样,过度参与就是一种精神捆绑、精神消耗,一旦这种捆绑机制被打破人就会轻易变得情绪焦躁、怀疑自己。
这正是长期以来我不喜欢玩社交软件,不喜欢发朋友圈的原因。朋友圈、qq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共享情感共享平台,它过多的参与并捆绑了我们的生活。传统意义的朋友圈已经升级成为点赞圈、利益圈…意识到这一点,我关掉了朋友圈并且不再经常刷空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并好好做手中的事情。
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我发现自己反倒轻松很多。
四
在这种关系上,我非常欣赏主持人董卿,大多数人因为诗词大会、春晚、因为朗读者认识她,并给她贴上才女的标签,但细细读她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从小极其严格的家教,漫长的求学之路成就了今天这个优秀的她。在电子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她坚持阅读纸质书籍,并坚持手抄笔记。晚上睡觉的时候她绝不会把手机带进卧室。如果说她曾经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但了解到她的阅历之后,我更想说,她还是一个“优秀的生活家。”
实际上,你只是开始在现实里突出自己,弱化别人。你开始更多的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是在与别人的人际关系里寻求满足感与宽慰感。你在适应独处,弱化相处。
人本是孤独而自立的,我们从出生到长大,不断地被标榜进入各种关系里又从各种关系里离开,没有人能逃离这个过程。但懂得怎样与自己的灵魂相处却是少数睿智的人特有的权力。
至此,我离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又进了一步!
不要让你的社交圈过度侵蚀你的生活。
–本文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