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晚间强制性远离手机后,睡前就有了阅读的时间,可以看些感兴趣的书籍,于是今天又跑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实,电子书《被讨厌的勇气》才看了一半,始终觉得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更好,眼睛看得更舒适。
以前去图书馆都是随缘找书,去文学区随便溜达几圈,看到吸引眼球的书籍就拿起来翻翻目录和介绍,要是觉得好读又有趣就会借来看。因为书海浩瀚,好书众多,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得完,所以我认为把有缘借来的书籍认真读完就不错了。
后来,我借来的书中认识了一位阅读达人,他可以一天读完一本书,当时真的惊呆了。不过,我并不认同他高效的阅读方式,可能是断定了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我。
因为我看书的效率比较低,常常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都要一个多月才能看完。在我居住过的那些城市里,我都去办过读者证,现在得益于网络的便利,城市图书馆都可以进行网上操作续借,十分方便。
深圳图书馆还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图书转借操作,如果自己借来的书看完之后觉得不错,想要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去看,我就可以直接让朋友用微信扫一扫开通读者证就能转借给他。
除此以外,深圳图书馆的读者证还记录信用分和阅读分,通过去图书馆的活跃度和借阅图书的次数进行评估,如果忘记按时归还,阅读分超过30分部分可以直接抵扣罚金。
不得不说,深圳图书馆的服务是我体验感最好的城市图书馆了,资源全面,节约方便,管理也极具人性化。如果以后要离开这里,我最舍不得的应该就是图书馆了。
春节期间去了一趟广州,多次路过图书馆但是进去的手续太麻烦最终没去成。广州图书馆是我见过的馆藏最大的图书馆,以前还在里面借过影碟来看。记得那次是独自一人去庐山游玩回来,因为在山上看到《庐山恋》的画报,心心念念要找出这部电影看一看,可惜网上找不到资源,却被我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找到了影音区,当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另一个就是厦门的图书馆了,说实话,市区中心的图书馆很小,而且押金至少要一百元,体验感不是很好。不过,图书馆的活动倒是很多,我去参加过两三次英语分享会和一次读书会,感觉氛围挺不错的。
即便是一个经常出入图书馆的人,但我的阅读量并不高,涉猎的书籍类型也很局限,基本都是自己爱看的文学类和通识读物。记得有一阵子强迫自己去借一些世界名著来看,比如《茶花女》、《羊脂球》、《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可是真正读完的并不多。
可能是因为在初中的时候借过《钢铁是怎样炼成》这本名著来看,觉得不太好读,后来也读完了《羊脂球》,可是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深刻的内容和感悟。大概是时机不对,也可能是缘分未到,因此不可强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