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在的流行话讲我是个很佛系的人,也可以说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在大学里,班上的学生都在学校或者学院里各个社团平台上锻炼自己,让自己每天过得很充实,我大一还参加这些活动,大二就特别懒了,社团活动一律和我无关,啥活动都不参加。
我最喜欢的事儿便是泡图书馆,是那种不带任何目的的闲逛,不拘于某一类书籍,坐上电梯,随意按一个楼层,然后在书架前走走停停,可以看看以前看过的,也可以浏览一下自己不感兴趣的。有一次我走到外国文学馆里,在里面逛的时候看见了一本《爱玛》,它的封面很老旧,注意到它完全是因为它的作者简·奥斯丁,我看过她的另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所以想去了解一下她的其他作品,我决定将这本书借走。借回来好几天后我才翻开它,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这本书里面有以前的人借书的一个类似借书凭证的卡片和装卡片的卡包,卡片是用笔画的格子,卡包是用牛皮纸做成的,卡片上写着书码、书名、登记码、借者、借期和还期,卡片上显示借书最早的日期是2004年3月2号,都是用以前的圆珠笔和钢笔填写的字样,看着这种老式的借书方式,我突然感到心里很温暖,也有种莫名的感动。现在借书只需要拿着借书卡和书在自动借书机上扫一下就行,但我觉得这种借书方式略显得冰冷,总觉得缺点什么。老式的借书方式虽然落后,但是当你借到那本书时,卡包上会有上一个,上上一个借过这本书的人的名字,总觉得有种传承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种遇到知己的感动,因为在万千个人,万千本书里,唯独我们几个人喜欢这本书,看过这本书,这是一种很美妙的缘分。不管你是2004年借的,还是2014年借的,拿着这本书都感觉它是有温度的。所以我拿到这本书后在卡片上填上了我的名字和借书日期,距离上一个借阅日期已经过去了15年了。虽然这种做法没什么用,但我希望下一个借这本书的人可以收获一份惊喜和感动。也可以和我一样虽知道无用也填上自己的名字和借阅日期,管他是15年之后还是25年之后,我们依旧是有缘人。
那些年的借书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