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可能有一段和花艺相关的艺术史鲜为人知,那就是17-18世纪荷兰花卉主题绘画史。
2016年6月2日,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竖立起了一个巨型的花艺装置。这个作品由近30位花艺师和志愿者用了26,430支鲜花,创造了一个高6.2米宽4.6米,重约1,815公斤的植物画,展现的是一副荷兰17世纪画家布罗修斯·博斯查尔特的画作《静物:花卉和万历花瓶》。
布罗修斯·博斯查尔特(1573-1621)是荷兰花卉主题绘画黄金时期的一位著名静物画家。他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的姐夫巴尔萨泽·凡·德·阿斯特几乎开创了荷兰静物花卉画的一个时代。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巴洛克时期的特点,结构趋向对称,喜欢用郁金香和玫瑰,而且非常注重花卉的细节。他逝世前的一副重要作品收藏在斯德歌尔摩的哈瓦立博物馆。
荷兰黄金时期是17世纪时荷兰结束80年战争后在贸易,科技,军事和艺术上进入的全盛时期,当时荷兰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经济的高度繁荣,涌现了大量通过贸易致富的中产阶级,使得这类当时流行的画作中出现了带有炫富含义的郁金香,贝壳和中国瓷器。
这些花艺作品并不是画家采摘摆放的花束,而是通过搜集写生把不同季节盛开的鲜花描绘在画布上,有的花径的长短高度也不一定符合自然规律。画家对这些花卉细节的描绘使得这些画作都具有一定的植物学价值。
花卉中体现当时异域风情的品种有从波斯来的帝王贝母、郁金香,巴尔干地区来的丁香,从希腊来的风信子和洋水仙,更有从美洲和非洲来的金盏花,仙人掌,鸡冠花, 旱金莲和巨大的向日葵。大量反复出现的主题花卉有花园玫瑰,牡丹,鸢尾,百合, 荚蒾雪球等。
中产阶级对切花的奢侈消费推动了荷兰花卉种植产业的发展。由于竞争激烈,花商和花农为了可以提前出售鲜切花,开始使用温室技术,甚至可以种植热带的菠萝,当然价格也是非常昂贵。16世纪从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在欧洲大受欢迎,尤其是荷兰。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条纹状郁金香是因为病毒产生的变异品种,但在当时却是价格炙手可热的投资期货。这种条纹状的郁金香花瓣也因此常常出现在各大名家画作的主要位置。
雷切尔·鲁希奇是这个画派中期著名的女性画家,她的父亲是著名的解剖学家和植物学家。她从小就在家里看到许多解剖学和植物学的图片和标本,这对她后来绘画中所追求的精准奠定了基础。她十五岁时师从著名静物画家威廉凡·万·艾斯特。艾斯特当时除了教授她绘画技巧,还教会她如何制作花束,所以她的花卉作品更显随性洒脱,画中的花束看上去也极其自然,就像刚从花园采撷来随手放在花瓶或者桌子上一样,甚至还有蚂蚁、蝴蝶停在叶片和花瓣上。
她对细节高度重视,每片花瓣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每一朵花都有植物学的参考价值。她的画作在整体布局上打破对称,对光线的追求也更讲究,画面更加立体,而且颜色也比前人的作品更加平衡。
她产量颇丰,从年轻时一直画到80岁,而且价格都很高。伦勃朗的画在他生前从未超过500荷兰盾,而雷切尔·鲁希奇的画作可以卖到750到1200荷兰盾。她的丈夫是肖像画家,但是创收能力远不及Rachel,在他创作的一幅家庭肖像画中,他站在了妻子的后面,手指向夫人正在创作的油画,这一场景设置和人物表情刻画颇有趣味。
和雷切尔·鲁希奇的才华比肩的是扬·梵·海以森。
盛放的鲜花,甚至有些是折断的花朵,熟透的水果,花瓣上的露珠,即将枯萎的叶片,还有昆虫,都代表生命的易逝。与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范思哲虚空派静物画一脉相承的花卉主题创作就是表达人在死亡面前,一切浮华的人生享乐都是虚无的。17世纪的荷兰花卉作品的主题往往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和当时的加尔文主义教派教义吻合,这类画作之所以成为中产阶级热衷的收藏和教会的推崇也有关系。
18世纪这类静物画派越来越趋向于华丽的装饰,画面焦点分散,花卉品种愈加繁多,色彩更加明亮,艺术风格逐渐从巴洛克走入流行的洛可可时期。
比利时安特卫普出生的画家韦尔·布鲁根(1664-1730)
荷兰花卉画家保罗·特奥多尔·范·布鲁塞尔(1754–1795)
这些作品对于花卉描述的细腻笔触很能打动人,会让人翻看这些图片时流连于每一朵花每一片叶,甚至不会觉得厌倦。这些画家记录了花卉的历史,更记录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热爱,还有对美与身俱来的敏锐和激情。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