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的,不仅仅是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早一步进入职场的先辈们还时时面临着来自90后、00后的竞争冲击,面临中年职场的年龄尴尬、职位升迁、还贷养娃等各种压力。于是,当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无一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胜在起跑线上,不遗余力的投入教育,以便孩子能有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未来。
最容易被量化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表现。虽然现在学校经常采用不直接公布考试成绩的方式来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但是家长们、孩子们仍然会知道自己的成绩排名、同学们的成绩排名。为什么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孩子,同样的老师,出来的成绩却差异很大呢。同样,同一个大学班级出来的同学们发展却可能大相径庭,有的成为上市公司高管,有的成为行业领军、风生水起,有的却郁郁不得志。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说到底是家教,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是孩子成长最核心的助力。
1、拒绝丧偶式、诈尸式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家人的事儿,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需要参与其中,形成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们不仅是天生的哲学家,还天生会找大人们的教育漏洞,如果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不能及时纠正,是不可能让孩子坚持遵守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一般家庭组成中,往往爸爸负责对外,更多承担赚钱养家的重任,妈妈更多地承担起陪伴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因为有些家庭爸爸教育陪伴的缺失,出现了“丧偶式”、“诈尸式”教育。虽然爸爸的时间精力有限,但爸爸对教育的关注和用心不能少。
爸爸给予教育和陪伴多的孩子,普遍社交能力更强。因为从教育方式上看,爸爸的教育和陪伴,更有利于孩子敢于探索或冒险,培养独立精神,热爱运动等习惯的养成。
妈妈带的多的孩子,由于母爱伟大细腻的特质,很容易过多地帮助孩子,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欠缺,妈宝男、巨婴症也多源自于母亲管得过多、父爱的缺位。
2、不在乎你怎么说,而在乎你怎么做
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在乎父母是怎么说的,更在乎父母是怎么做的,所以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对孩子们的三观形成、性格培养影响巨大。
曾国藩家书得到推崇,除了他本人的成就外,和其家族后人200年出名望子孙240余人、八代中无一败家子有很大关系。他终生注重家庭教育,强调持家教子,修身立志,对子孙严格鞭策,不厌其烦,以身垂范,独创的家教理论和方法造就曾氏家风,使得其家族人才辈出,他的子孙后代有11人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
梁启超9个孩子,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和他对孩子们的陪伴教育分不开。通过400多封家书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鼓励和指导。给每个孩子起了不同的昵称,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父亲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感受到浓浓父爱。在孩子的三观培养上,他更多是做给孩子们看,一生都在致力于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他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如此,不管做什么,只要做的是对社会有用,他都支持。9个子女中曾有7个留学国外,但学成后无一例外都回到自己的祖国效力。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他认为,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人生没乐趣,要来何用。”同时,他给予自己的建议,当梁思成、梁思永面临专业选择时,他建议他们选择国内奇缺但未来可能发展前景极大的偏门专业,在他的建议下,梁思成选择了建筑学、梁思永选择了考古学。两个人学成归国,都成为各自领域开创性的领军人物。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成为“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就需要父母先从自身做起,给予孩子有爱的陪伴,与孩子开展有益的互动,给予有意义的建议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才可能培养有发展潜力、有各种发展可能的孩子。
3、成绩是表象,是结果,更重要是内在品质的培养
之前上过热搜、引起过热烈讨论的“为什么企业招聘时偏爱名校毕业生”,最简单的理由是,企业试错成本相对较低啊。名校毕业生能够考入名校,除了智力因素外,上进心、意志力、自控力等内在品质已经胜出一筹,加上在名校更好的平台、环境中保持优秀,换做哪位老板只怕都更想要这样的人。非名校的毕业生,也不乏优秀者,比如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毕业于不知名的“山东工商学院”,仍然成长为互联网界标杆性的高管,但毕竟这样的人出现在非名校的概率更低。
在“成功的钥匙——毅力”的TED演讲中,安吉拉.李讲述了研究的成功——成功的先兆是毅力,而非智商。在西点军校、全国性的比赛、企业优秀或淘汰员工等不同背景下的跟踪研究和预测显示,面对长远目标的热情和毅力,才能将生活看做一场马拉松并笑到最后。我认为这是内在品质的内核。
在锻炼孩子们意志力的方法中,安吉拉.李推荐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论,这就需要家庭从学习陪伴、从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们学习愿意失败、愿意犯错、愿意吸取教训并从头开始。同时,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也要有不懈的意志力。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曲线,就像竹子经历前四年的时间只能生长4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能够长到了15米。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作为父母,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学习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认可、应当鼓励。
作为父母,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好学校、好的教育环境之余,更重要的是,从心做起,为孩子打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才是造成同一个班级孩子间差异巨大的重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