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公众号:小浅日记
论及环保斗士,大家或许会立即联想到在联合国大力抨击各国领袖的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然而,早在线上社交平台尚未兴盛的时代,长年跟马来西亚本南族生活的瑞士人布鲁诺.曼瑟(Bruno Manser)已经是活跃于国际之间的环保社运人士。日前,我观赏了一部以他为名的电影《布鲁诺.曼瑟—雨林的声音》(Bruno Manser-Die Stimme des Regenwaldes),便深受他的故事感动⋯⋯。
曼瑟于1954 年8 月25 日在瑞士巴塞尔出生。他热爱大自然,曾经是游历于阿尔卑斯山间的牧羊人,并醉心于手工艺和攀岩。为了追寻不需要金钱的简单生活,他在30 岁那年深入砂劳越的热带雨林寻找本南族(Penan),并决定与他们一起居住。他的人生从此和这支原始部落的命运紧密相连。
放弃现代生活,与原始部落在雨林生活
二战前多数本南族人过着以狩猎采集维生的原始生活,虽然后来西方传教士和砂劳越政府把许多原住民安置于固定的住所,但是在1980 年代,部分本南族人仍旧维持老祖宗的生活方式。
通常,一个本南族的部落由20-30 名人员组成。他们不进行耕作,而是以狩猎采集的方式获取食物,例如:他们使用吹箭及毒镖打猎、以长矛捕鱼,也会采集野生水果及植物。本南族的主食是一种名叫西米(sago)的棕榈树。这种植物富含淀粉,可以制成粥食用。另外,他们还会演奏一种以鼻子吹气的管乐器。
本南族的屋舍是由树枝搭建的高脚台子,不过,他们不会在定点久居,而是在西米棕榈树开始短缺时,便迁居他处。这是砂劳越原住民的生存之道。本南族仰赖雨林里的天然资源维生,因此他们实践「莫隆」(molong),从不拿取超过自己所需要的(never taking more than necessary),借此保证原始森林的永续发展。
1984 和1990 年之间,曼瑟与本南族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他几乎彻底放弃现代文明的生活,他脱掉上衣与鞋子,入境随俗穿着类似兜挡布的裤装,吹箭狩猎、吃西米粥、说本南语,而他身上唯一留下的「现代物品」,应该就是那副眼镜了。

图/作者提供
积极倡议环保,生命因此受胁迫
可惜的是,当曼瑟在本南族部落居住时,当地政府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因为雨林面积缩减,动植物减少,所以砂劳越原住民的生活遭受严重威胁。此时,熟悉文明社会世故的曼瑟便教导本南族人进行封锁山路的抗议活动,希望借此迫使伐木公司接受谈判。因为这个原因,马来西亚政府把他视为眼中钉,传言中伐木公司甚至开出5万美金做为猎杀他的赏金,曼瑟不得不逃离砂劳越。
虽然他回到瑞士,但他依旧全心全意为本南族的权益抗争。1991年他设立了旨在保护砂劳越雨林与原始部落的基金会(Bruno Manser Fonds, BMF)。他也积极在公开场合为热带雨林发声,例如:在1991年的G7高峰会,他攀爬场外的灯柱,在上头展开口号旗帜并把自已链住;1993年,他在瑞士联邦宫前进行为期60天的绝食行动,要求国会立法禁止进口热带木材。
虽然砂劳越政府禁止曼瑟入境,但是他多次从婆罗洲的印尼领地跨越边境回去。2000 年他又再度回到砂劳越,不过之后他便从雨林中消失,失去了联系。传闻他可能遭到谋杀⋯⋯。
现今曼瑟所成立的基金会仍旧在运作,而我们也可以透过他手绘的图文书《来自雨林的声音:受威胁者的证言》(Voices From the Rainforest: Testimonies of a Threatened People)了解他所看见的本南族。这个月,瑞士更上映了一部关于这位环保斗士的长片。电影获得好评,而媒体也一致赞扬曼瑟的勇气,肯定他的贡献。
或许不合时宜,却忠于自我
在我初次知道曼瑟的故事,得知他放弃舒适便利的生活,与原始部落居住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当我透过银幕看见那充满生命力的葱郁山林时,我便猛然回想起多年前进入爪哇岛热带雨林的震憾──我未曾见过比那里还要高的树木、比那里还要绿的风景,那浓郁到化不开的青翠会掳获你的心,甚至让你愿意远离尘世。
或许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曼瑟的所作所为很不切实际。然而,他忠于自我,更是一位积极的行动派:当他追寻简单的生活,他便跋山涉水至原始部落圆梦;当他发现本南族的生活遭受威胁时,他便义不容辞地协助他们抵抗森林砍伐。他全心投入他认为对的事,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与信念。
我很好奇,如果当年曼瑟没有失踪,他对现今的世界作何感想?在网路及社交平台发达的时代,他或许不再需要使用激烈的手段获取媒体的关注。可是,热带雨林仍旧不断消失,他所熟悉的山林已经化为整山的经济作物,而且越来越多本南族放弃原始的生活方式。虽然这个没有曼瑟的世界仍旧运作,却令人无比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