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徒放血实验
某教授对死囚犯宣布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
接着试验者把囚犯的眼睛蒙住,双手反绑到背后,用手术刀划了他的手腕一下,实际并未割破,然后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
死囚犯以为是自己的血不断的滴出,没过多久,他就在这巨大的恐惧中死亡了,而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流出。
他的身体是吓死的还是流血过多死的?事后对他身体的检查发现,身体的所有反映居然与大量失血的症状一样!
也就是说,他的意识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进而使身体产生了失血过多的反映。这个试验揭示心态影响生理,内心的恐惧才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
//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际上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 安慰剂效应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这个舒缓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引起的,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等,都是心理暗示给行为造成的影响。于是我尝试进行自我分析,找到我疑病恐冠的现实原因:
首先是自我认识,我认识到我就是一个敏感多虑易自我暗示的人,尤其是在结婚生孩子之后,这种敏感多虑更加明显,比如我生完孩子后一度怀疑自己子宫脱垂,直到医生确认我一切正常,也曾一直怀疑宝宝髋关节脱臼,会一直留意孩子腿纹是否对称,每次孩子体检都要让医生重点关注,直到孩子学会走路会跑能跳才彻底放心,还曾因为工作压力大,一度产生胸口疼的躯体反应,害怕胸疼脑卒猝死,去医院挂了胸疼急诊科拍了胸片确认没事了才渐渐好转。
所以疫情爆发以来,每日更新的新闻事件和身边突发事件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暗示性,这个具体体现在武汉封城和大哥疑似住院等事件,让我觉得疫情越发严重,所以除夕中午发生第一次出现发热37.3°、胸闷、憋气等病症,而初三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的存在的报道,我开始担心自己春节少有的几次出门会不会接触了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被传染了,所以又出现了第二次的发热37.2°、胸闷、憋气等病症。
两次发热、胸闷、不适感较重的那两天,我恰好都没好好休息,熬夜刷剧,同时吃了大量上火热气的零食坚果,导致了口腔溃疡,口腔发炎会导致发烧,我猜想这也是发热的真实原因,后来马上多睡觉休息,大量饮水,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