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参加复社活动时的留世名言,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在社会发展史上,顾炎武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藏富于民”的政策,希望能逐步改善百姓穷困的境遇,达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日知录》卷二)。他不讳言“财、利”,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言财言利,而在于“民得其利”还是“官专其利”。
顾炎武从不同角度对“私”作出了肯定,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认为“用天下之物,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文集》卷一)。他还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强调“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卷九)。他虽然还未直接否定君权,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篱,却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裁,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色彩。
明天启五年(1625年),江南名士10人,集于唐市杨彝凤基园内的“应亭”,正式成立“应社”。后扩大联合吴门匡社和南社,发展为“广应社”。应社遂成为吴中文社之雄。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张溥、张采的统合下,吴中十六文社为复社,原应社成员为复社主体,张溥、张采为复社盟主,杨彝、顾梦麟、顾炎武等都为复社中坚。崇祯(1636年),朝中权贵托名徐怀丹制《复社十大罪檄》上奏朝廷,攻击复社。杨彝挺身而出,在《复社事实》中,指出其为“奸奏”“谗言”,加以揭露、驳斥,捍卫复社。
崇祯十七年(1644年),顾炎武由昆山奉母命迁居常熟唐市语廉泾,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顾与长他31岁的杨彝结为忘年交。顾炎武曾说“少时与杨子常先生最厚。”写诗《寄杨都昌并伊人三十韵》赠送杨彝,表示对杨彝的敬佩和赞誉。
复社主张经世致用,意味着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克服宋明理学脱离现实社会的需求,强调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复社在政治上注重举贤反恶,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民本思想。对倡导科举,引导民间良俗与惩治黑恶势力,都有许多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独特见解。正如盟主张溥所说的,复社的社会目标是:致君泽民,具体手段是兴复古学,使士子具备真才实学。
清兵大举南下时,抗清义士中的许多复社人士纷纷壮烈牺牲。他们中许多英烈的慷慨不屈而死,写下了一系列国亡家破,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复社中许多重要人物的离世,留下了不少历史迷案,有待后人探索。
总之,复社的成立对当时与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是当时已萌生的近代民主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是中国文人社团组织的一座丰碑。
近闻顾炎武的家乡昆山市千灯镇,计划出版《顾炎武全集》,目前已向上海古籍出版社预付100万元,这是文化建设事业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喜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