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点评:
从2021年7月5日起,我们社群开始经济学专题读书,截止9月30日,我们完成阅读。我们读了《经济学原理》(包含微观和宏观)、《经济思想史》和《解读中国经济》。这是我们社群小伙伴参加这期读书活动获得的认知与感悟,本期读书活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很多人都写得很好,限于篇幅,从中摘选一点点。
相关文章:
Part 1 关于经济学的理论,
本次读书给你最大的启发有?
[1队][S520]粉嘟嘟-成都
启发: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取得财富和地位来实现自己受人尊敬和钦佩的目的,而往往将学习和美德作为备选。
论述: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取得财富和地位来实现自己受人尊敬和钦佩的目的,而往往将学习和美德作为备选?我认为财富是最具有显性化特征,也是最容易量化和可视化的一种符号,也能最容易得到他人最即时和直接的反馈。财富释放出的信号往往比学习和美德这两种特质更多,财富意味着经济实力、生活品质、社会地位等,而后两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积累和坚持,而且对虚荣心的满足方面也不如对财富的追求来得更快更直接。
出处:我们面前有两条同样能达到我们如此渴望的目的的道路: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为了获得这种令人羡慕的境遇,追求财富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经济思想史》第5章
启发: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虚荣心,才会有如今如此盛行的消费主义。多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动机原理和消费的本质,或许能让我们在冲动消费剁手前可以稍微克制和反问一下自己真正的动机。
论述:在朋友圈和小红书里,我们可以常常看到那些微商、带货网红和打造个人品牌的所谓导师,总是在刻意或者假装不经意地炫耀自己的收入和用物质、金钱堆砌出来的高品质生活,背后隐藏的都是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利用人们的虚荣心而炮制的收割流量变现的各种套路。
出处:这个世界上大多数辛苦与忙碌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必须而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经济思想史》第5章
启发: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更应该坚持长期主义,注重持续行动的时间长度和行动量的合理高效投入,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时间内的方法论和走捷径。
论述: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倦怠和疲软期,出现一定时期的效用递减,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体现的是消费带来的效用递减,这是一直呈下降趋势的倾斜的直线,不会再出现上升和递增趋势。但人的学习是有弹性的,在度过倦怠期边际效用递减的阶段时,我们可以暂时性地调整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适当放松和调整,然后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前期的经验,适当调整学习时长,用持续行动提升行动效率和效用,去抵消效用递减带来的影响,最终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效用递减的时间点,并提高总效用和行动输出。
出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第21章
启发:个人在成长方面需要发展出内生能力,再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论述: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可以调整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个人成长也需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以及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结合自己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制定出合理的个人成长策略,尽量用最低的成本和最优的个人禀赋资源配置来突破自己的边界局限,获得成长的正向循环和正增长,而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
出处: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如果要有自生能力,那么它选择的产品以及生产这个产品的技术就应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解读中国经济》第5章
[2队][S161]Lili-东莞
启发:比较优势理论也是个很好用的理论,。
论述:这个在生活中对我比较有用,平常不管是在家里,或跟朋友一起,或者在工作中,要干活的时候不太会分配,通常都是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就都自己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哪怕某件事你比别人干得好,依然存在以机会成本衡量的比较优势。所以,应该把别人具有比较优势的事分配给他,这样才能实现最优效率。会分配、善于分配,这背后就是比较优势的原则应用。如此,除了促进成员之间的良性沟通(而不是累死自己,生闷气),还能让别人觉得你会做事,值得信任。就像一家小公司,一位员工好用,老板就什么事都交给他,不怎么好用的员工反而闲着,这样其实是在浪费资源,降低了效率,不怎么好用的员工还觉得自己处于边缘地带。
出处:《微观经济学原理》P55
[3队][游学]Joyce-北京
启发:庞巴维克的利息贴水理论。庞巴维克的利息贴水理论提到利息上升来自三个因素,其中一个就是“以现在为导向”,人们通常低估未来的需求,因为他们缺乏想象力,所以宁愿享受今天的生活而不愿对未来作牺牲,利息是一种对现期的贴水,必须被支付。
论述:我们的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都被眼前的收益迷惑,所以总是追求快速——快速阅读,快速成功,快速表现,这与现实客观规律违背。相反,人们忽略了长期主义的好处,也就是庞巴维克所说的“低估了未来产品的需求”。那些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做事才能慢慢体现价值的事情,会真正提高我们的认知体系和行动力量,它们的价值会在未来体现,而且随着行动量和认知的提升,收益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持续行动的人能带来更大的价值,因为他们的“成长利息”不断上升,所以我们应该放弃贪图眼前的欢乐,转而做追求长期收益的事情,相当于把自己“储蓄”起来,等到三五年后,通过持续学习的力量,让未来的自己更有价值,这部分增值可以对应到庞巴维克所说的“上升的利息”。
出处:《经济思想史》P223
[4队][S1256]小岛-广州
启发:李稻葵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论述:如果把每个人生节点都当成一次不能再回头的冒险,那么无论在经历什么看起来至暗或者困顿的时刻,在漫漫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次特别的体验,回眸一看可能已不足为道,却都是人生中很宝贵的一课。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P355
[5队][S1080]宝玉-成都
启发:在一次分配中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论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原则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既想要高收益,又想要风险可控,不要觉得不可能,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可以找到更贴近这个目标的方法的。我们有的时候,一时半会想不出办法,就会觉得事情不可能,事情只有在你放弃的时候才真正的不可能,就是这么现实。而且,有的时候,如果一件事情,你没有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么你就不可能那么认真地做好它。比如说想着效率第一,公平第二,那就永远80%的思考和精力都放在效率上的,剩下一点点精力也解决不好公平这个事情。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置顶才行。就要把它当作必不可少,而不是拥有了1之后才去考虑的2,才能想到办法把它做好。思想上都没将其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又怎么可能真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第228页
[5队副][S162]苏罗-太原
启发: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会去投资、经营。为了把这些企业建立起来,政府就必须负起保护和补贴的责任。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知道要多少保护和补贴才够,因此,企业会把因为经营不善引起的亏损的责任也推给政府,说是政府的保护和补贴的力度不够,在政府不愿让这些企业破产,又对其亏损负有责任的情况下,就形成了预算软约束的现象。
论述:专业课老师讲的非物质遗产产业化和品牌化的问题。很多非遗后传承人缺乏品牌意识和产业意识,再加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家都愿意去挣快钱,造成非遗技艺失传等现象,也就是说缺乏自生能力,仅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要将记忆传承下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要将其品牌化、产业化,买产品的同时,也是卖产品中的文化。所以品牌化相当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生能力,与其说品牌化是非遗的出路,不如说提升自生能力才是非遗的出路。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P278
启发:只要投资是用来补短板,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国内需求,或是降低交易费用,补足基础设施瓶颈,那就不仅不会造成产能过剩,而且还可以减少现有的过剩产能。
论述: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反应过来为什么要成立北京交易所了,因为要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把资本放到“短板”领域,放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领域,比如半导体、新能源等重科技领域,让资本好好耕耘,包括之前反垄断规范市场,也是要避免像漂亮国一样转金融吹泡沫,总的就是要构建有序健康的资本市场。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第243页
启发: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论述:突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自己学的是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是在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服务社会,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机制之一,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基础不断提高,也会带动文化的传播,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书中也提到“用适合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为社会做楷模”,如果说《毛选》教会我的是“要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那么《解读中国经济》教会我的就是“我该怎么做”。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P267
[7队][S805]Erica-深圳
启发:任何经验或者理论在具体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前提,假如前提发生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变化,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一致。
论述:在本书中利用了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失败的例子去阐述了不要把一个理论当作真理。理论作为一种假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得以应用和实现的。所以我认为这也能应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我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问很多人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以找到一个情况跟我最相似的直接照搬。比如说我在高中的时候当团支书时,我是不敢说话的。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害羞的人,但是其他班干部都是很活跃的性格,而且我还是一个转校生。所以我就为自己没有当一个合格的团支书找了很多借口。而且我还会在交朋友的时候,因为一些不一致而觉得很敏感。比如说,我觉得,朋友A跟朋友B说了这个事情,那朋友A必须要跟我说同样的事情,不然朋友A就跟B关系更好。但是我忽略了我和B的性格是不一样的。A在面对我们的时候,必然会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不一样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其次,我们聊到的内容和说话场景也是不一样的。那有些时候可能他跟我讲的东西也没有跟B讲。认清了这个现实,就让我好受了很多。
我们是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上面的,你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跟别人拿到一样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就像不同班次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不一样的,目的地是不一样的。即使我们曾经在一个地方相遇,共同经历过一段美丽的风景,但是我们的轨道始终不是完全一致的,我需要根据自己的轨道前进,避免出轨。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P67
[7队][S800]张毕涛-成都
启发:我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宏观政策一直是将需求和供给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既不是发达国家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也不是发达国家的供给学派政策。可以说,我国理论界的认识是落后于政策实践的。
论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很多国外的经济学家是不能理解的,甚至经常会提出中国经济崩溃论,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国经济是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成绩的。现在经济学理论基本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之上,国内的经济学者也是学习西方经济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也是采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观察中国经济,很多时候看不懂中国经济,现在是时候站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来观察中国经济了,建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的经济学理论。
出处:《解读中国经济》P248
[7队][S25]定红-舟山
启发: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重要的是要记住GDP包括了什么,而又遗漏了什么。
论述:没有一个完美的指标,那么找到一个目前为止最好的指标也是不错的。只要我们清楚这个指标好在什么地方,又漏测了什么。这就和我们生活中一样,找到一个完美的老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清楚我们的老公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能符合我们的刚需就行了,而不是满足我们全部的需求。
出处:《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P20
[7队副][S1215]蓝精灵-南京
启发:一些社会生产活动具有外部性,会影响交易数量并使其偏离均衡状态。
论述: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和公共产品由于其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即使不支付足够的报酬也可以享受到好处,这也叫“搭便车”现象。比如修建的公路、水库等公共基础设施,还有公共表演、烟花大会等演出,都会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性,即造成的社会收益远大于其实际收费。因此这种正外部性通常会导致生产部门实际亏损,进而减少供给,使实际均衡小于其最优均衡。相反,一些负外部性,比如社会污染问题,由于污染补偿交易的困难性(人们一般不会去就环境污染去向企业索赔),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其实际成本。因此负外部性有关的社会生产活动大于其最优均衡水平。
出处:《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P204&《经济思想史》P362
[6队][S144]Nancy-中山
启发:不同的人买房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一味追求贷款,一味追求全款是不全面的策略,都是不科学的。
论述:对于公积金高的人来说,全款买房是一种损失,公积金政策是国家和组织给你的一种福利,也是自己工作成果的一部分,所以这种情况可以公积金贷款买房。对于没有公积金,有很多现金也不懂投资的人来说,要全款买房就全款买房了,比在股市和投资市场中倒腾完更有意义。
Part 2 在生活上,
这一段时间的持续读书,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1队][S1055]极目落羽-上海
这段时间持续读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前量的力量。提前读书、提前完成作业,可以缓解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
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有的事情提前做好梳理安排,把事情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完成,就能够让生活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
[2队副][S1258]Steven-上海
1、这次的三个月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词——“优先级”——是绝对主观的,也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安排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花时间在哪里,选择先做什么任务,所以时间不是绝对客观的。最明显的写作业时间,从暑假的上午8、9点钟磨磨蹭蹭的开始,觉得难就拖到午后甚至晚上8、9点才写,到开学后逼着自己在早上6点开始,7点之前完成,后来竟然很享受这段时间高度的头脑清晰。
2、经济学教会我,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从我能抓到的东西开始,一步一步解决,耐心一点,基本就能依赖框架来一点一点解决复杂问题。真正戒掉了完美主义。对于很多社会问题,都能看到其与经济学的联系,理性思考抽丝剥茧,而不是任凭情绪和情感主导自己的判断。
[2队][游学]apple-西安
1、每日读书:已经完全习惯了每天读书,每天写作业的日子,有一种自己还是少年正当时的恍惚,感觉自己像块海绵,努力吸收着来自各方一切关于经济学的点点滴滴,一幅学无止境,势不可挡的派头。
2、每日早起:即便是没有参加早起打卡,但每天也是六点多按时起床,很久没有睡过懒觉了,周末也不例外,总感觉自己早起的时候是自己每天赚到的时间。
3、淘宝是啥:很久没有上过淘宝、京东、抖音、刷过剧了,充实而又紧张的生活让我神采奕奕,关键是还省钱。
4、正能量满满:每天和一群持续行动,自带光芒的人为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感觉我自己也变得更自律、更积极、更上进了。
[2队][S477]陈开心-青岛
读书多期,这是收获最大同时最痛苦的一期。因为以前把重心放在读书上,觉得读完书、写完作业、完成群任务就功德圆满。现在不仅书读四遍读透了,硬是把自己的总结思考归纳能力和找论据的能力硬生生逼出来了。
队内管理的三个全面,有队长领导的副队有条不紊地开展催作业,集体分享和复盘、评选优秀作业,每个环节都让我觉得读书活动实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才是真的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经济学本身带来的知识,团队合作、肯定他人、写作深度等都得到了提高,尽管作为队员没有参与管理工作但同样收获了一筐又一筐的组织管理经验。在此,读书活动不再是个体的活动,而是一队队人的绑腿向前跑游戏,每个人自己不允许掉队,也不能让队员落后,整整齐齐地向前冲。
[3队][游学]Steve-昆明
1.有序和确定感。每天固定时间读书,固定写作业,让我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有序和确定的感觉。看完自己也从书里面获得了一些启发,自己得到了理解和观点。生活的确定和有序,长期如果得到坚持的话,会对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像没有参加活动的时候,尽管也很忙,但是那是没有头绪的生活,每天都伴随着烦躁焦虑,生活活成了一种被动反应,也缺乏深刻的思考整理,哪怕是面对自己,面对未来。
2.自己看完慢慢去思考自己的定位在哪里,群里面厉害的小伙伴太多,从作业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定位。这些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好好成长。
3.局限。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局限和问题,毕竟需要面对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再看一本书的时候,书本上简单的几句话就糊弄过去,但是来答题,原书作者不会告诉我们。而且我们有的就那么一本书,远远不够。所以,这个时候有必要把书再打开,再去了解更多内容,这才有助于解答问题。需要多多拓展,查找互联网和专业书籍,甚至专业论文。书本的拓展,作业的拓展,这样看书答题,效果更好。
4.看书理解的问题。毕竟是文科性质的书籍,在看的时候,感觉理解跟得上自己的阅读速度,可以一目十行,甚至囫囵吞枣。但是一旦书本合上,脑子里面空空如也,甚至有的时候就一两个关键词,啥也不是。但是如果专注思考,多用力,突然之间脑海里就有感觉了。这是自己收获到的,是自然而然生长在自己的脑海里面的。这个时候的感觉很奇妙,很爽。
[4队][游学]lotus-长沙
我们读经典的最大好处是能与高人对话。把经典思想融合到我的思维方式中去,提升生命的质感。起初我以为读书最好的效果是过目不忘,把看过的内容记得一清二楚;这应该就是我们十几年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思维惯性。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用更开阔的思维与胸怀去接纳生活。
[4队][S141]Elena-东莞
养成了每天在固定一段时间内阅读、思考及输出的习惯,虽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现在回看,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感,在日毕的要求下,也进一步体会到努力挤时间去持续读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有许多时候是我们在畏难心态下的自我设限。
[4队][S412]丁丁水天-深圳
以前读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不知为何有这样一句,似乎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意境不相符。现在才恍然大悟,这是在说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呐。生活中不仅要有阳春白雪,还要有柴米油盐,都与经济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通过持续读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新的知识会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点,这个点会长出纵横交错的网格线,然后与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点链接,形成一个属于你的知识网。随着点越来越多,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密,知识结构就会趋于完善。当你遇到问题,就可以在自己的知识网中快速找到答案或者做出判断。人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4队][S419]锐-大连
这一段时间的持续读书,让我整个人更加平静和理智。养成了每日读书的习惯。不管是多累,多困,都可以进入到读书的状态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开始刻意地应用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思维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遇到问题或者热点事件的时候,会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和将引发的影响(虽然还想不出什么,但知道去了解一些内容)。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发展中完善。想做事情就要开始,不要等到觉得完美了再做,等待会错失机会,也可能彻底放弃,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5队][游学]Jennifer-苏州
读书,读好书,给人带来的心灵的收获真的很大,一群人一起进步的感觉更好。
1) 与人交流更自信,工作也能有帮助。读完经济学,有一点认识,跟别人聊天也能侃侃而谈,而且这个输出的过程,让你更巩固的了认识。工作上的体现是有次项目评审的时候,我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拟了项目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得到城市最高领导的认可,他在我的基础上补充了意见。
2) 影响身边的人。自己看书后,也想着身边的朋友一起成长进步。在7月建立一个朋友群,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完成了一起减肥的目标,一起成长看书学习,他们都说这个群是他们所有群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群,我是小太阳。
3) 第一次线下面基,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习。见到了副队蓝色小确幸,我们第一次见面,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让我在这个城市,除了同事和家人外,产生新的链接。还有同桌bree,也来到了苏州,我们也约好了后面见面,太开心啦。
[5队副][S221]蓝色小确幸-苏州
1)经济学看上去很难,学起来很难,这4本枯燥的书读起来也很难,但是做下去不难。每天弄懂一点点,每天持续进步一点点,你所有的努力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效果呈现,无论这个效果是大还是小,无论你进步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从之前的看到数字就头疼,看到经济新闻就跳过,到现在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经济新闻,凭借自己的思考,去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这一次大规模的停电,办公室很多人可能都是下意识的阴谋论,觉得我们是要在对外的贸易战当中取得优势,所以在减产。换做之前我可能和他们一样,只是一个愤青,不断抱怨。但现在,我读到这个新闻,当下第一反应就是,国家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去影响人民的美好生活,能源的危机以及煤价的上涨,才是最终的原因,这也是我国十四五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的原因所在,之前读过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小伙伴们分享的关于能源危机的课题,一下子让我把整件事情串联起来。而后续事态的发展,新华网出的一些澄清的新闻,也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感觉真好。
2)读经济学的这段时间,其实挺忙,上班时间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还有小队的一些事务需要处理。不知不觉地做完了,发现自己还挺佩服自己的,这样不急不躁,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没想到快90天了。有时候在上班前答几道题,下班后再回答几道问题,不知不觉作业就写完了。之前的那些担忧,担心自己学不好,担心自己没有时间做作业,担心第一次参与小队事务,会没有头绪。其实都是自己的杞人忧天。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要胡思乱想,先做了再说,边做边调整,小马过河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趟着走。人生也是如此啊,今天我还开玩笑跟一个小伙伴说,人生其实就是一步一步趟着走。
3)一个人坚持下去或许很难,但一群人互相鼓励。能够走得更远,当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小伙伴做得很好,发现别人比你更优秀,更忙碌,反而更努力的时候,自己就会觉得羞愧,无地自容,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5队][游学]邹小Shu-福州
我特别庆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读书会,和小队们一起刻意学习,持续行动,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喜欢我们读书会的氛围。我也没想到自己在怀孕期间能够坚持下来,其实还是有点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或者又妊娠剧吐住院,特别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但是就像S老师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就比困难多。所以我不管怎样都特别希望能够一直坚持持续读完一整期读书活动。果然我坚持下来了。其实我这几个月还是会偶尔孕吐,但读书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吐得再难受,也会坚持把作业做完才肯去睡觉。有时候实在累的不行,就先睡一觉再起来做作业。每天下班回来读书写作业已经成了我的日常,虽然偶尔也有不想做作业的时候,但是现在突然最后一天了,还真舍不得。能够给宝宝这样特别的经济学胎教,我表示非常开心,希望她能够聪明快乐地成长。
[7队][S1273]兰小瑜-成都
我数学差,可能是我不愿认真学习数学的借口。从小学就数学差,一直差到高中毕业。大学学的是文科类专业,不用学习高数,以为是自己躲过一劫。凡是沾到数学问题,都用数学差的借口来逃避,不用去想,不用去看。这次在犹豫中加入经济学读书小组,发现经济学家只是把数学、图表当作解释经济学的一门工具,只要能够读懂中文,细嚼慢咽慢慢看,总会看懂经济学的表达含义。而且,这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刚开始看不懂,需要一点时间理解,后来明白这个思路后,看书的速度就能加快了。做什么事情,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限,先去做,做得好,做得不好,这是另外的事情。
[7队][S800]张毕涛-成都
这段时间持续读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每天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成长。这段时间每天都在读经济学、查经济学资料,不光是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都有新的认识。学习到了我国发展过程之中很多制度产生的经济考量,使得现在看待国家出台政策时,会多几分考虑和思考国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政策制定的初衷,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主观臆断。阅读经济学的过程,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读书过程之中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改善读书方法,才能更多地获取知识。感觉每一次读书活动都让自己在读书方法,或者学习新知识的技能上面有所增长,也就是自学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了。
[7队][S105]缓缓而行-南京
像S老师说的,如果不是和晨读的小伙伴儿一起读,没有晨读的这段时间会被我用来做其他事,我对自己的自制力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段时间多半会被我用在无意义的消遣上。几期晨读跟下来,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需要多长时间能读完当日的阅读量以及做完作业。即使有其他突发事件,也能够为作业预留出时间。这种对时间的掌控能力的提高对我来说是一个进步。预留提前量做得还不够好。听话照做是看起来容易,执行起来没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儿,希望接下来能够持续精进。
[7队][游学]Wing-深圳
这是我参加的第二期读书活动,上一期一上车就完成了9本书的阅读,也完成了三个全面的任务,感觉是很大的突破了。突破了自己在业余时间,还能够学习的“不可能”,突破了认为下班后除了带孩子,还能自我学习提升的“不可能”。过程,当然也没有那么轻松,生活上总有很多意外的不可预料的事情;比如说,假期的生活状态的改变,节假日回家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孩子生病发烧了无法再分身完成作业,孩子上小学,早、晚由我接送,完全打破了早读的节奏等等。其实,后来发现,学习的事,也无非是和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情相互摩擦、权衡取舍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偶尔几次没有做到,某一段时间有波动,这些特殊状况,拉长到整个生命中而言,其实或许只是“小浪花”,持续行动,做好一件事情,再做好几件事情,最后做好一些事情,都是成长的过程。
[7队][游学]小全-上海
1、对时间管理的要求提高了
本期经济学读书活动开始的那天,也是我从学生转变成打工人的第一天。所以在读书活动期间,一直都在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因为晚上总是加班,所以如果作业放在晚上写,就会导致质量过低,随之而来的是内心开始自责,觉得没有尽到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于是,时间盘算来盘算去,就只能放到早上早起完成作业。要早起就得早睡,要早睡就得早点完成工作任务。于是为了早起,工作中的摸鱼都少了。并且,有时候早上起来了状态不好,于是还给自己加上了跳绳30分钟的训练量。时间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切实地体会到时间管理就是自我的目标与行动管理。
2、增加了看待生活的视角之代理人-委托人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在本期读书看见过好几次,某一次实在没有抑制住好奇心便去查了查。没想到的是,在心里埋下了一棵种子。某天在工作中,因为与开发同学的沟通存在问题而沮丧时,突然想到了“委托-代理问题”,才意识到在生活、工作中这种问题其实无处不在。我在意的问题开发同学真的在意吗,我又了解他在担忧什么问题吗。大家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大家的沟通总是不同频的,不同频要么会在沟通中引发冲突,要么会最后交付的结果有一方不满意。或许,涉及到合作时,就会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多方沟通作为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必须学会面对这个问题。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时,多想想他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我觉得怎么做对;在提需求给开发同学时,多想想他们在意的是什么,能不能在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解决或者避免某些问题。虽然沟通中总是会存在问题,但是观念的转变后,我在沟通中变得更加平和和有耐心。感谢读书给了我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7队][游学]流沙-深圳
从8月份开始我就进入非常忙碌的状态,最后一本书的时间更是挤出来的,项目的原因,工作时间不能带手机,电脑,其他的个人资料更是不能带,只能出来吃午饭的时候挤出来一点时间翻翻书,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想想那些坚持下来写作业的时间,就觉得很值得,很开心,对待细节性的工作,也多了好多耐心呢。也教会我,无论多么困难,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或者工作,都可以理出来一点线头,然后抓住线头,一步一步解决,到最后你的收获一定是巨大的。
[8队][S1028]Echo-北京
1、体会到了优先级的作用,如果每天必须完成这件事,就要见缝插针地找时间来完成它,做完后会觉得心里很踏实。
2、想要完成它会有理由和行动,但是想要放弃也很容易,比如整个读书活动中我有两次就是不太想做作业了,寻思还有积分可以抵扣一下。这样想过之后,就觉得也可以。但是转念又想,截止到当天24点还有时间完成吗,想了一下,好像也可以完成,那还是别抵扣积分了,写作业吧。
3、体会到了S老师说过的一件事情能够比较稳定的做到之后,自己自然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加载第二件事,于是在读书活动期间,我又加载了跳操。
4、时间的力量真的强大,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3个月的时间读了4本未曾接触过的领域的书,虽然只是入门,但是又打开了一扇窗,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5、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真是强大,600多人,一起度过了3个月,读书写作业听课复盘。一个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8队][S335]hotline
本次读书我最大的感受,一是领悟到:提升优先级,增加重视度,只要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事情做不到,大多是心里没那么想要做到,所以会拖延或者不想做。
比如本期读书主要遇到的障碍一是生娃,二是月子里身边人对我看书答题给出的压力,三是养娃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真正开始阅读活动以及本期读书活动结束,这些障碍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二是感受到:不要给自己设限制。
原来以为经济学我肯定读了也是白读,感觉经济学原理太过深奥,不容易理解。实际上经济学里的点和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后,因为有了知识的加持,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解读也更容易切中要点。这充分说明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制,觉得知识点太难,自己不可能学会。实际上真正去学,总会理解的。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制。这种能力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该方法使用后就不会感到那么纠结。
[6队][S1059]熔颜-扬州
在行动上更加务实,脚踏实地地去做事,少了一些空想。比如研究生入学一个月,有很多欠缺之处,一改往日的本能抱怨,以泡图书馆和看论文替代,虽然路漫漫,也并不觉得前途无望。
[6队][S500]艺星-成都
我很喜欢与享受这种稳定的节奏,会让我比较有安全感。具体说来,这可能与在成长会晨读小组里读书没有那么多功利心有关,不会有备考压力之下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但又不是自由散漫的荒废光阴,跟一群一样行动计划的伙伴,一步步地往前走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十分意外又情理之中地会出现,刚好今天读到的内容解决了今天困扰我的问题,这种情境在持续读书后竟然很多次出现在我身上,所以,我会说这是一种安全感。稳定的读书输入、作业输出、大课输入、分享输出,似乎形成了一种能量循环,甚至直接治愈了作为职场电池人的焦虑,感觉自己在不停的放电、充电中慢慢地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我说的安全感,也是持续读书最大的感受。
[12队副][S1136]熙小鱼
这一段时间的持续读书,我在生活方面有3个最大感受:
感受1:放弃对整块时间的执念,用好碎片时间。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快,要想在一天中找出大块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业不太现实,加上从精力考虑,即使晚上拿出2小时用在写作业上,实际效果并不好。忙碌了一天,再想集中精力把作业做出质量来,基本是妄想。
我总结了一些小招数:第一:放弃用整块时间的执念。早上醒来先看一眼作业题目(学习小伙伴超超的做法),然后开始在大脑中思考题目涉及的内容、采用哪种结构、从哪个角度切入。一开始不太习惯,每天都这样做,一周左右就适应了。第二:拿出早上1小时,集中精力完成1道题。后面再寻找碎片时间,按照拟好的结构,见缝插针地完成。第三:在交作业前,再读一读,改一改。好作业也是改出来的。
感受2:想到就去做,追求今日事昨日毕。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读书活动,除了完成读书任务外,还参与了队委工作。这个变化要求我对自己的精力及时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队委工作容不得拖延,逼得我改掉了大部分拖延毛病。我有个建议,假如你舍得对自己狠一点,就来做队委,对消除拖延有很好的疗效。我列出了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频率,然后根据第一点感受中提到的用好碎片时间,如果吃饭前有5分钟空余时间,我就拿出待办清单,提醒下大家完成作业评选(小队任务之一),如果有再多一点的时间,就赶紧把复盘题目想一想。总之,我现在一看到任务,就有马上扑过去完成的冲动,这一点在工作上也表现突出。
感受3:让情绪穿越身体,不停留。
无论工作、生活、还是读书,有任何情绪来临,我都尝试下面的步骤:先觉察这是什么情绪:快乐的?沮丧的?然后用意念让这股情绪从身体中穿越过去。无论怎样的作业题目,小队工作如何繁琐,我都告诉自己,这是训练情绪的最好时机。把自己化身为专业机器人,见到题目,回答;见到难题,解决;有不顺心的事,微笑。总之,不让情绪做自己的主人,而是反过来,做情绪的主人。
[12队[S1236]盈蓝-香港
在一段时间的持续读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如果想快速成长,那就去读课本,认真读大部头。通过持续阅读,对某一个学科可以有一个全局的认知。虽然不能保证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但是知道如何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点,也对该学科有了充分的理解。
2、持续一段时间的读书后,可以达到与纠结的自己和解的目的。以往,自己会陷入如何成长和断断续续的立flag这两个事情中。内心总是不平静的,时而觉得自己不行,时而又觉得自己其实应该很厉害,没办法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估。但是在读书9个月后,我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努力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效果是能接受的自己,也不再焦虑,相信自己会逐步地在下一次阅读中完善和提高。
3、通过持续读书和答题,把自己感兴趣的点学会在实际中应用。我的方法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深入研究,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应用起来。虽然不会立刻懂,但是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本次阅读,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宏观经济,因为我总是看不懂经济新闻,比如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那么在学习的同时,我非常关注美联储最近的动向,同时也在观察美股的表现,从每日的练习中收获了很多。
PART 3
往期读书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