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周恩来早年写的诗,我上初中时贴在书橱上,印象特别深刻。今天来到南京达摩古洞,“面壁”点化了我。达摩东来面壁修禅,恩来东渡求学日本,借达摩面壁的精神激励自己刻苦钻研,追求更高的境界。
梁武帝萧衍迎达摩至建康弘扬佛法,曾邀达摩大师辩佛,两人话不投机,达摩认为机缘不合,便来到江边幕府山上的山洞偃息。都说曲高和寡,不在一个层次,就难以同频共振。后梁武帝受志公禅师点拨,深感懊悔,忙率众骑骡急追挽留大师,及到江边之时,遇夹骡峰阻拦,只能目送大师折苇渡江北上,留下无限遗憾。
梁武帝追达摩从一苇渡江到只履西归,达摩成了“神话”人物。在嵩山少林寺,达摩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由此看来,“面壁”之地,乃佛教思想的温床。
达摩的境界看得见吗?如果看不见,那是因为自身达不到那高度。反之,绝对地说,看得见的是物质,都不是境界。既然看不见,何不闭目养神,止观止语;如果决心更彻底些,不妨面壁——阻隔一切干扰,在黑暗中为众生寻找光明。
达摩古洞当视线碰壁,被心收了回来,灵魂才会在更高层次一次次寻找出口。面壁不是作茧自缚,而是为了破壁,破心中的壁垒,破世间的壁垒。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难就难在心事重重,壁垒重重,难就难在缺少慧可立雪断臂的决心。周恩来寄希望于“面壁”,像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那样——画龙点睛,破壁而出,腾空飞去。一切的闭目面壁,就像在画龙,机缘一到,眼睛一点,就能入光明之境。如果说睡去是为了更好地醒来,那闭目则是为了悟出“点睛”的机缘,度人度己。
我也总认为,世人能看见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沧海之粟,而看不见的则是无限的,就像人对大脑的开发,还遥遥无期。我们又总希望把这纷扰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面壁”何不是一场闭目修行,一支“点睛”之笔呢?
每个人都有两双眼睛,一双看外界,一双观内心。人真的需要静下来,用心眼内省,别有洞天。大人常让孩子面壁思过,请问谁不需要“面壁”呢?
百态达摩仁智草于2020年2月24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