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韩愈
(原文略)
简 介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八年(公元2年)进士 ,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创作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师说》: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师道败坏的不良风气而写的一篇时事评论,通过批判封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倡导从师重道的好学精神。
简 析
这是针对当时官僚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作的时事评论。
文章共四段。开篇紧扣文题,点明师之作用、从师意义以及正确的从师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次段通过对比,由古及今,从行为到言论,对“士大夫之族”鄙薄师道的时尚给以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抨击。
第三段借用孔子的言行说明圣人的转益多师。
结尾表彰李蟠从师好学的作风,并交代写作此文的原因。
对比论证方法在本篇也较为突出。首先,“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圣人本自出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今众人本自不如圣人,却耻学于师。结果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圣益圣,愚益愚。”
其次,于“其子”及“其身”的对比。人皆知为其子择师,自身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方面知从师,“惑之不解”方面则耻师,“小学而大遗”,足见其糊涂与愚昧。
再者,“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前者看似卑贱、弱智之人,却有着“不耻相师”的聪明之举;后者看似高尚、明哲之人,却有着“耻于相师”的愚蠢行为。
另外,作者论赞孔子的转益多师以及李蟠的从师精神,也隐隐地对比鉴照着当时鄙薄师道的时代风尚,流溢着作者的愤慨和批判情绪。
笔法:正反对比、引古鉴今
归纳、演绎、比较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的政论文、史论文、奏章、论疏等各种类型的论说文中 ,正反对比、引古鉴今是运用得相当普遍的论证手段。
作者通过古与今大量事实的鲜明对比往往得出坚实有力的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