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读书笔记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07:11 被阅读0次
            师  说
                  --韩愈

          (原文略)

              简  介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八年(公元2年)进士 ,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创作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师说》: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师道败坏的不良风气而写的一篇时事评论,通过批判封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倡导从师重道的好学精神。

      简    析

这是针对当时官僚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作的时事评论。

文章共四段。开篇紧扣文题,点明师之作用、从师意义以及正确的从师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次段通过对比,由古及今,从行为到言论,对“士大夫之族”鄙薄师道的时尚给以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抨击。

第三段借用孔子的言行说明圣人的转益多师。

结尾表彰李蟠从师好学的作风,并交代写作此文的原因。

对比论证方法在本篇也较为突出。首先,“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圣人本自出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今众人本自不如圣人,却耻学于师。结果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圣益圣,愚益愚。”

其次,于“其子”及“其身”的对比。人皆知为其子择师,自身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方面知从师,“惑之不解”方面则耻师,“小学而大遗”,足见其糊涂与愚昧。

再者,“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前者看似卑贱、弱智之人,却有着“不耻相师”的聪明之举;后者看似高尚、明哲之人,却有着“耻于相师”的愚蠢行为。

另外,作者论赞孔子的转益多师以及李蟠的从师精神,也隐隐地对比鉴照着当时鄙薄师道的时代风尚,流溢着作者的愤慨和批判情绪。

笔法:正反对比、引古鉴今

归纳、演绎、比较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的政论文、史论文、奏章、论疏等各种类型的论说文中 ,正反对比、引古鉴今是运用得相当普遍的论证手段。
作者通过古与今大量事实的鲜明对比往往得出坚实有力的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相关文章

  • 《师说》读书笔记

    师 说 --韩愈 (原文略) 简 介 韩愈(公元768-...

  • 师说?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篇《师说》把老师的职责用很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出来,可谓精简全...

  • 2019-11-09

    李玫瑾《幽微的人性》pdf txt文字版电子书下载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人性是养出...

  • 《U一点·料》读书笔记:05交互设计师说话之道

    /《U一点·料》读书笔记:05交互设计师说话之道 — 2019年5月26日SUN/ 大纲 基本 -> 进阶 ...

  • 师说

    在大学遇到了一个很另类的老师,他反传统反理性,言辞激烈又一针见血,我在他讲授的第一节课上心跳加速,直到下课心情才慢...

  • 师说

  •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 师说

    开学之日,抄录师说,以怀感师恩。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师说

    解惑授业皆为师, 师恩难忘助桃李, 尊师苦海能泛舟, 为人师表清风习。

  • 师说

    师者,贤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故奉祖师为圣人也。 今师逢节庆,举国尊师重教,社稷蔚然成风。敬师尚礼,家舍若金,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说》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kk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