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05:无恒心者,不得“中庸”

《中庸》05:无恒心者,不得“中庸”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1-05 21:34 被阅读0次

    《中庸》05:无恒心者,不得“中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应该是最赤诚、完善的德性了!只是很少有人长久、能持之以恒地抱持它”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编著的文字与这里的说法略有出入。《论语》中的原文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由此,进一步印证孔子时代的出版业极为落后,今天留存的《论语》《中庸》等文字,实际上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初的记忆或笔记编著而成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出入而主旨不变。

    这里所说的“民鲜能久矣”或《论语》中所说的“民鲜久矣”,应该理解为“世人很少能有人长久地实行、持守它的”, 有个别读书人把它理解为“民众不能使用它已经很久了”,很显然与《中庸》后文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不相呼应。孔子当年评价自己的学生,除了颜回能够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外,其余的弟子只能做到“日月至焉而已矣”。也就是说,颜回能坚持三个月,其它弟子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坚持一下“不违仁”。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仁”也好,“中庸”也罢,对世人而言,都算不上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正因为人人可见、人人可学才显尤其弥足珍贵。特别是“中庸”,在孔子看来,干脆就是最纯粹、最完善、最赤诚的德性,即便如此,也是人人可见、可学的,只是几乎没有人能长久的、持之以恒地抱持和遵循它罢了。

    什么是中庸?

    有人说中庸就是马马虎虎,就是和稀泥。一件事情,张三说对,李四说不对,信从“中庸”的那位站出来说“也对也不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庸就是万金油、老油条,是一毛钱也不值的。

    “中庸”实际上一种完备、纯粹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状态。“中”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是最普遍、最有共识的常理、常情。“中庸”视角下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事物,任何规律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看到某种结论性表述时,能够想到它本身必然存在的变化,不局限于眼下、当前来看待事物。在事物的前世今生,乃至于事物的明天未来之间,对事物的本质有个清醒、客观的认知。与“中庸”相对的词汇是绝对、极端。所以,中庸的人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不绝对,不极端。

    孔子一生,最让人浮想联翩的事儿便是在卫国时见南子了。因为南子有“坏名声”在外,听说孔子要去见南子,孔子最忠诚的弟子子路都觉得很不舒服。南子有淫行声誉在外,在加上她实际上把持着卫国的朝政。因此,大家对她的评价是一边倒的,世人没有人说南子的好话。正因为如此,子路才对老师要去见这样的人感到不舒服。很显然,当大家普遍都评说一个人坏时,是一种极端状态。一则没有人愿意替她说话,二则没有人看到南子好的一面。孔子是坚持中庸的,反对绝对和极端。因此,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下顾虑去见南子。

    据历史记载,后来孔子见南子,南子对他恭敬万分。南子当天穿了国家的大礼服,两人之间隔着一幅珠帘,穿着大礼服的南子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行跪拜礼,礼节非常周道。中庸的道理,子路懂,但要在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上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始终坚持最普遍、最有共识的常情、常理,还是很难。孔子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子路的质疑,也只能选择指天而誓,把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认识中庸不难,实践中庸也不难,难的是真信从,长久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认真想一想,这世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极端。南子也好,我们遇见的其他人也好,哪里就彻头彻尾一定是个绝对、极端的坏人了?看到极端、绝对的评价,如果不能抱持中庸的态度,是很容易走上极端的。一旦走上极端,便是“小人反中庸”,便是在极端路上的“无忌惮”了。

    这里所讲的“民鲜能久矣”,还有另外一层意蕴。后面,作者继续引用孔子的话,孔子讲到知者、愚者、贤者、不肖者或因为过,或因为不及,都无法真正遵循中庸之道,以至于老人家发出“道其不行矣夫”的感慨。一方面说明能够长久、持之以恒信从中庸之道的世人极为难得;另一方面无形中强化了那些“时代弄潮儿”的使命与担当。

    一般民众还好,时代的弄潮儿——特别是那些执掌天,经纶世务的人,最好还是有些中庸思想的好。中庸好比是领导者应该处的位置——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我们看那些在领导者岗位上工作的人,工作的越久,越是有一种谦和之气。实际上就是中庸在起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好必有坏,当下看起来是对的,未来未必会对。懂得中庸之道,便可以不断调整认知,调整策略,始终处在事物发展变化所指定的方向上,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真正的弄潮儿,一定是信从中庸之道的人,必须是信从中庸之道的人。

    某演说家说“中庸”是细若发丝的黄金中道,这个“细若发丝”强调的是“中庸”者的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细若发丝”。“黄金中道”强调的是常理、常情的具体化运用,不运用这个常理、常情便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便无以恰到好处到“细若发丝”的程度。

    持守中庸之道者,难的不是领悟,不是信从,而是持之以恒地笃定持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05:无恒心者,不得“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mjcdtx.html